《種群的特征 的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種群的特征 的教學設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種群的概念
②掌握種群密度的相關調查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學習,鍛煉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及統(tǒng)計調查結果、培養(yǎng)學生分
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學習進而體會珍愛生命,愛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教學難點:示范樣方法的正確操作,證實樣方法的科學有效性。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授課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
?
?
?
?
給出一張南極企
2、鵝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個企鵝群體在生命結構層次中屬于什么?
概念的要點:①一定自然區(qū)域內
②同種生物構成
③全部個體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個種群:
? A、兩個湖泊的鯉魚
? B、東海海底中所有的生物
? C、一塊稻田里的幼蚜
? D、非洲馬賽拉大草原上所有的獅子
總結:種群的不同個體組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這時種群就表現(xiàn)出個體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種群有哪些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
?
回答種群
分析思考回答:
?
?
?
?引出種群
?
明確種群概念的含義
?
?
?
?
?
通過個體和種群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白:
3、種群不是個體的部分疊加。種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內容。
?
?
?
?
?
?
?
?
?
?
?
?
?
?
?
?
種群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數(shù)量上的變化,所以把握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很重要,種群的數(shù)量有多有少,那么我們如何判斷種群的數(shù)量是多還是少?比如20只害蟲多還是少?如果出現(xiàn)在一畝地里?如果出現(xiàn)在一片葉子上?
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shù)量特征、它與種群數(shù)量呈正相關,種群密度
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空間大?。娣e或體積),可用于農(nóng)林害蟲的檢測和預報、漁業(yè)上捕撈強度的確定。
樣方法定義:在被調查種群的
4、分布范圍內,隨機抽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算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shù),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如果調查學校操場上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如何進行?請同學們
閱讀書本P61內容并回答以下問題:?
1、?樣方數(shù)目越多越好么?為什么?
2、樣方大小有何要求?
?3、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什么? 4、具體的取樣步驟是怎么樣的?
5、樣方邊緣效應的植物如何計算?
6、樣方法適用的對象?
在屏幕上展示5點取樣法,
請同學們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張發(fā)下來的紙,假設這副圖代表一塊面積為100m2的草地。圖中黑色圓點代表蒲公英,請同學們估算
5、一下這塊草地上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請幾位同學說一下他估算的結果,并說明他是如何進行估算的。
教師點評學生的統(tǒng)計方法,帶領學生一起計算出種群密度,精選練習加以鞏固。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后回答
?
學生分組進行取樣計算
一起思考回答做練習
讓學生明確種群密度更加能說明種群數(shù)量多少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科學思維能力
?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
?
?
標志重捕法
?
?
?
?
?
教師總結:用樣方法估算允許
6、有一定的誤差如果現(xiàn)在要調查池塘里某一鯽魚的密度,還能不能用樣方法?
教師介紹: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來講,用另外的一種方法-標志重捕法來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
標志重捕法的一般步驟?
?隨機捕捉→標記→重捕→統(tǒng)計
M:樣地中標記個體總數(shù),n為重捕個體數(shù),m為重捕中標志個體數(shù),則該調查區(qū)種群數(shù)量N=M×n/m
根據(jù)重捕法的原理,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模擬實驗,用黃豆來做,請兩個同學上講臺來幫忙,一個人抓豆子,一個人記數(shù)。并且重復抓兩次,進行公式計算。
教師總結:1標志要牢固,不易脫落2不要太顯眼,以防其被敵害捕食3標志物本身無毒,不要對其本身造成傷害。
教師小結:以上我們介紹了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主要方法: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
?它們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共同點?
?
學生思考回答:不能,因為他們會活動,不像植物那樣固定在一個地方。
?
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加深理解用剛學過的方法進
行估算
讓學生分析:標志重捕發(fā)中標志應注意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
?
?
?
?
讓學生掌握標志重捕法
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
評價
通過做達標測試題檢測
做題
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