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題步驟與方法



《文言文解題步驟與方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文言文解題步驟與方法(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真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參考資料,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攻克文言文:推斷文言實詞詞義之八大法 一、以形析義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系。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特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如:“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滄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義應與水有關,XXX后面“知?!倍?,可判定“滄溟”為“大?!钡囊馑迹弧拜z”字,口旁,與吃、喝、叫有關,XXX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斷其含義是“吃”或“嘗”
2、。再如:“(先軫)免胄入狄?guī)煟姥?。狄人歸其元,面如生?!保ā蹲髠鳎抠夜辍罚霸弊钟缮舷聝刹糠纸M成,下部“兒”指人,上部“二”指明字義所指部位在人體頂部。故“元”是表示“人頭”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頭上?!翱堋庇伞摆ⅲǚ课荩?、“攴(手持棍棒)”“元”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擊人頭部,因而“寇”指“盜賊”?!肮凇?、“寇”中的“元”都表示人頭。 二、以音猜義法。 古代漢語中,語音和語義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可以運用聲訓(訓詁學術語)原理,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句中“頓”與“
3、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zhàn)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邦D”通“鈍”。又如:昌期少年,不閑吏事,(閑:空閑)(04年湖北卷試題)。句中“閑”與“嫻”通假,“熟悉”的意思,“嫻于辭令”即為明證,“不閑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試題把“閑”理解為“空閑”就是錯誤的。 三、溫故知新法。 對于某些詞義不明,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xiàn)過,是什么意思,哪種含義與這個語言環(huán)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處的含義。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本渲小凹啊币阎獙W過的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及郡下,詣
4、太守,說如此”(陶淵明《陶花源記》)即是依據(jù)。這里用法與“到達”相接近,但不確切?!暗竭_”可引伸為“接觸”,由此再引伸為“實踐”。該句中“及”即為“實踐”的意思。“履”字,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如“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講,這是“履”的本義。此句中的“履”應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伸為“走過”、“經(jīng)過”或“實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質:質問)(05年重慶高考試題)“質”字,已學過的有“做人質”“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即為明證),全句意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卻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
5、地萬畝”。又如,高考題判斷下列選項的正誤:A、諷帝大征四方寄技諷:勸告。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C、恐為身禮品,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本題考查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考查的這幾個實詞確實是在古詩文中十分常見的,或曾在課文中見過,或在常見成語中使用,我們完全可以比照相關的句子去理解:A項中的“諷”比照“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C項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竊符救趙》),D項中“務”比照“除惡務盡”等等。它們各自與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或成語相同的詞意思一樣,然而,畢
6、竟本題有一定難度。C項中的“遇”解釋為“優(yōu)待”似乎也正確,無論是“遇臣甚厚”還是“每遇人盡禮”,“遇”句都有“優(yōu)待”之意,但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決:一是“遇”這個詞本身不含“優(yōu)”的意思,只是對待;二是XXX原文段上下文來看,后半句“遇……盡禮”合在一起為“以禮善待”之意。所以“遇”應為“對待”的意思,故C項解釋是不正確的。 四、以今推古法。 即以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詞,成語語素意義來推斷該語素在古漢語中的含義。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組成的合成詞有“疏通”“疏導”“疏?!钡仍~,這些詞中的語素“疏”,與“通、導、?!倍际峭x并列,因此,“疏”解釋為“通”,這樣“疏
7、八珍之譜”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遼寧卷高考題選項)現(xiàn)代漢語有成語“家喻戶曉”、“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選項文句意為“(我陳述的事情雖然?。?,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惫蔬x項解釋是錯誤的。 五、互文見義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是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詞的含義。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彼竭我盈”是由兩個主謂短語構成的并列短語,處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由彼、此相對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
8、全責備”、“化險為夷”兩個成語中,“責”與“求”相對,“責”與“備”相對,而且可以判斷它們是同義關系;“夷”與“險”相對,而且是反義關系,“夷”就是“不險”,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句中講“春”“秋”兩季之事,“春耕”對“秋斂”,可推出“斂”即“收割”;“補不足”與“助不給”相對,“助”即“補”,“給”即“足”,成語“家給人足”可資佐證。 六、隨文斷義法。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通常會有不同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jù)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如《項脊軒志》說:“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本渲小敖琛弊?,教
9、材注解為“借閱”,就大為不妥。因為,借閱一本幾本書尚可,哪有“借”滿架書之理呢?況且,歸有光是書香門第,所讀之書又不會是什么珍本秘書,一般是用不著去“借”的,此處“借”當理解為“堆疊”之意為妥。再說“偃即嘯歌”也決不是教材編者所說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為這太不合情理了。滿架之書,不好好讀,還要搞什么“自得”“高歌”,豈不是心浮氣躁,用心不專?其實這四個字是描寫他讀書非?!巴度搿钡那榫?,“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放聲吟誦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贍:贍養(yǎng)(2005年北京春招題)”,原文是講一個相貌奇特而力大無比的漢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間打柴,而且獨自能背二百四十
10、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賣給別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錢,人們不解其中緣故而問他,他說了上面這句話,意為,他們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沒有我大,沒有辦法。句中把“贍”誤解為“贍養(yǎng)”毫無語境依據(jù),應解釋為“足夠、充足”之類的意思才對。 七、成份分析法。 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功能、作用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這種方法叫“成份分析法”。如,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做謂語,而且?guī)в匈e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詩”中,它做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它做定語,限定“風”,釋為“微小、微弱”。又如“(優(yōu)孟)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辯:辯
11、駁“(2005年全國Ⅲ卷試題)句中“辯”作“多”的賓語,顯然只能翻譯為名詞“辯才”,還有“庭除甚蕪,堂屋甚殘除:廢棄”(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語,“除”翻譯為動詞“廢棄”顯然不對,應譯為“臺階”才講得通。 八、邏輯分折法。 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王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決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 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含義推斷八法 2012-09-18 11:21:45
12、字體放大:大 中 小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jù)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百Z”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jù)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
13、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系,據(jù)“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為并列關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
14、并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么“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取?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XXX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lián)想推斷法(根據(jù)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
15、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jù)《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后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褒R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依據(jù)《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案也是正確的。 五、鄰字幫助法(根據(jù)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
16、音節(jié)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jù)它與“?!毕噜彽奶攸c,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jù),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語對應法(借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
17、,“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于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肮ト 绷x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 漢語詞匯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雙音節(jié)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
18、“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后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文句中的“南面”與現(xiàn)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檢驗法(借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高中文言文專題整合 (分析與綜合) 整合1 篩選歸納,分析概括 這一部分考點分為三個主要內(nèi)容:“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XXX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一、篩選文中的
19、信息 文中的信息分為明示性信息和隱含性信息兩種。 篩選明示性信息,高考多采用分析材料屬性的形式,在題干中直接給出概括要求(某個問題或觀念)、特點、品質,然后再羅列具體材料(這些材料或是產(chǎn)生某一結果的原因,或是表現(xiàn)了人物的某種品質或者證明XXX的某一觀點),要求考生經(jīng)過分析,按照所給的指令進行篩選。 篩選隱含信息,高考多采用辨析語句間的邏輯關系正誤(對人、事、理的分析)的題型。這種考查方式,篩選文中的信息與文意理解密切相關,往往和對文章的把握密切相關,難度較大。篩選關鍵信息是解答好此類題目的關鍵。 解答此類試題的基本思路是:將試題提供的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
20、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來判斷選擇。歸納起來,命題人設計雷區(qū)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種: 1.對象錯位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類文段,這類選文往往涉及幾個人物、幾件事情,而題干的要求多為“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某人……的一組是”。因而命題人在設計錯例時,就時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題干要求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身上,從而造成了表現(xiàn)對象的錯位。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現(xiàn)李迪'膽量非凡’的一組是”。 2.方式誤導 人物傳記類文段刻畫人物的方式既有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XXX評述,也有正面描寫(
21、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而題干對人物刻畫方式的篩選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題人有時便把雖能表現(xiàn)人物某種品質,但刻畫方式不符合題干要求的例句混編到選項之中。如果考生對題干要求不仔細推敲,一瞥而過,就極易受其誤導。如2009年高考山東卷“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xiàn)誠信的一組是()”。 3.內(nèi)涵不清 題干對人物的某種品質或才智的說法,有時是明晰的,無需多費周折;但有時限于考生的認知水平,也是隱含的,需要考生細心揣摩。命題人有時便利用考生對題干某些說法內(nèi)涵把握不清的認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雜其中。如2009年高考江蘇卷“下列句子中,表現(xiàn)沈通明'有情’'有義’的一組是”
22、。 4.主旨雜糅 近年來傳記類文段在選材時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條內(nèi)在的主線,那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與“以德治國”的時代主旋律是暗合的。而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涵是博大精深的,選文中主人公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現(xiàn)出多面性。命題人很 “看好”這一點,“美德是個筐,事事往里裝”,殊不知題干要求篩選的只是“某一種”傳統(tǒng)美德,這就造成了“主旨雜糅”的篩選誤區(qū)??忌绻麩o視題干對“主旨”的要求,見“美德”就選,就極易陷入命題人設計的誤區(qū)。 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賣酒者樂善好施的一組是”。 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nèi)容要點
23、”是看文章寫了哪些內(nèi)容,“概括中心意思”是看所敘述的事實說明或表現(xiàn)了什么。近幾年考查側重于對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對人物、事件之間的XXX程度的復述或分析,這也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可以分為分述式和綜述式兩種。分述式就是四個選項分別從不同方面或角度進行敘述,綜述式就是四個選項都是對全文內(nèi)容進行的綜合概括。 “歸納概括”在測試中設置問題的六大陷阱如下: 1.無中生有 這類陷阱選項常見的編擬方式是:選項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對應的信息點,是正確的表述,卻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據(jù)或者是捏造的事實。這樣選項中真假信息雜糅在一起形成陷阱。 2.弄錯時態(tài)
24、 古代作品中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在時態(tài)上是客觀的,在某些選項中卻把時態(tài)弄錯,將原文中沒有發(fā)生的或將要發(fā)生的事件當做已發(fā)生的事情,將原文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當做已出現(xiàn)或必然出現(xiàn)的情況來表述,從而形成陷阱。 3.曲解文意 這類試題的編擬方式有:常常利用詞的多義性,利用讀者望文生義的毛病,弄錯詞的活用或弄錯短語的關系等去設置干擾項,從而形成陷阱。 4.顛倒順序 史傳文中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不同事情之間的先后順序是客觀的,試題對選項的表述往往將這種客觀順序顛倒,從而形成陷阱。 5.弄錯信息篩選涉及的對象 對文中信息進行篩選,每年都設置一個題目。題干要求針對某人
25、根據(jù)某角度進行信息篩選,選項中往往出現(xiàn)不屬于這個人的信息,從而形成陷阱。 6.弄錯信息篩選的角度 這類陷阱常常出現(xiàn)在對文中信息進行篩選的試題中。題干明確要求根據(jù)某角度進行篩選,要選出與題干所提供的角度相關的內(nèi)容。選項中往往出現(xiàn)不屬于該角度的信息,從而形成陷阱。 警惕文言文翻譯九大易錯點 2007-11-02 14:34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翻譯文言文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語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忌诜g文言文句子時,除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外,還要警惕以下幾個錯誤。 一、誤譯文言實詞 例1. 光武南定河內(nèi),而更始大司馬朱魷
26、等盛兵據(jù)洛陽。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nèi)者?”(《后漢書·鄧寇列傳》2006年高考天津卷) ?。壅`譯]光武責難那位太守,并向鄧禹問道:“將領中誰是可以派去鎮(zhèn)守河內(nèi)的人?” ?。劢馕觯荨半y”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基本用法:①讀“nán”,困難,與易相對;②“nàn”,責難,責備。這里的“難”字取第一個意項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很難”?!笆亍币灿小版?zhèn)守、防守”“太守”等義項。根據(jù)語境,上文講“光武定河內(nèi)”,下文問“諸將誰可使守”,“守”字顯然是“防守”“鎮(zhèn)守”之意。 ?。壅_譯文]光武認為河內(nèi)防守很難,向鄧禹問道:“領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zhèn)守河內(nèi)的人?” 二、誤譯文言
27、虛詞 例2. 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宋濂《杜環(huán)小傳》2006年高考廣東卷) ?。壅`譯]伯章好像沒有聽到這些話,只是說:“我也知道這事,但是道路遙遠難以到達。 ?。劢馕觯菥渲械摹暗笔菑娬{(diào)作用的副詞,應譯為“只是”,不表示轉折關系,這個義項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過,如《陌上?!分械摹暗^羅敷”。 [正確譯文]伯章好像沒有聽到這些話,只是說:“我也知道這事,只是因道路遙遠不能成行罷了?!? 三、譯文用詞不當 例3. 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后漢書》2006年高考四川卷) ?。壅`譯]不合禮義的
28、工資,即使非常優(yōu)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貴,怎么能使我貧窮呢! ?。劢馕觯荨百骸奔促旱?,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薪水。“工資”,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報酬。二者雖有相似之處,時代感不同,內(nèi)涵也不盡相同,不可用“工資”代替“俸祿”。 ?。壅_譯文]不合禮儀的俸祿,即使非常優(yōu)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貴,怎么能使我貧窮呢! 四、語言不合規(guī)范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jù)矣。(《后漢書》2006年高考四川卷) [誤譯]然而你當初不惜以非常
29、寶貴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祿之后,卻又聽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與隱退都沒有根據(jù)了。 ?。劢馕觯葸@段譯文的不規(guī)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身”“匡救”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jù)語境,“身”可譯為“生命”:“匡救”可譯為“匡時救世”。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翻白眼兒”顯然是口語化的。 ?。壅_譯文]然而你當初不惜以非常寶貴的生命,使君王發(fā)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祿之后,卻又聽不到你匡時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與隱退都沒有根據(jù)了。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2006年10豫南五市聯(lián)考題) ?。壅`譯]
30、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深深地處于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譯文中的“沉湎”是貶義詞。 [正確譯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六、誤譯原句語氣 例6. 諸將諫曰:“高峻精兵萬人,率多強弩,連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恂不應,遂斬之。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保ā逗鬂h書·鄧寇列傳》2006年高考天津卷) [誤譯]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難道不可以嗎? ?。劢馕觯葑g文處理為一種強烈的反詰語氣,不恰當。從語境來看,這是一段“諫”
31、辭,話語方向是“下”對“上”,適合用委婉的語氣:“無乃……乎?”這個固定結構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種商量、請求對方重新考慮的委婉語氣,譯為“恐怕……吧?” ?。壅_譯文]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誤譯語法關系(單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張養(yǎng)浩傳》2006年高考重慶卷) ?。壅`譯]已經(jīng)用刑法處罰了他們,又派強盜看著他們,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劢馕觯菰谶@個句子中,“目”,名詞用作動詞,譯為“看待”。“以……目之”,譯為“把……當作……看待”?!氨I”,名詞作狀語?!耙员I目之”應譯為“把他們當作盜賊看
32、待”。譯文處理為連動結構,也錯解了文意。 [正確譯文]已經(jīng)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八、誤譯分句關系(復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保ā妒酚洝と辶滞鈧鳌罚? ?。壅`譯]湯王、武王沒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殺了國君。 ?。劢馕觯菰闹械摹胺恰?,乃……”是表示并列關系的固定結構,應譯為“不是……,而是……”,譯文處理為承接關系是錯誤的。 ?。壅_譯文]湯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殺君。 九、不懂修辭和文化常識 例9. 昔者有
33、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 ?。壅`譯]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發(fā)愁沒柴燒,不能上朝復命。 [解析]“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詞。 ?。壅_譯文]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防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 文言文翻譯方法指導 沙洋中學高三語文組 孫治平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帶有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xiàn)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
34、達”“雅”。這三個意思分別是:要準確表達文章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文章要明白通暢;文采要好。而這些題目對不少學生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如何科學、高效、到位地翻譯文言文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題方式還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規(guī)律: 1. 選文標準——淺易突出,這方面的標準因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 (1)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 (2從文章中出現(xiàn)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句式。 (3從文章的體裁來看主要是傳記、頌德類散文。 (4從文章的涉及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XXX較為松散,少用典故。 (5從文章的整
35、體風格來看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2.今年的格式與往年基本一樣。 3.翻譯字數(shù)還是在40個字左右。 二、剖析文句設定,把握考察重點。 每年高考總是選擇那些帶有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xiàn)象的句子。 1. 積累性的重要實詞和重要虛詞為??純?nèi)容,也是得分點之一。 2. 規(guī)律性的——詞類活用、固定結構和特殊句式。 三、方法指導 (一)遵循三條原則: 1、信:要使譯文準確無誤,忠實原文意思,如實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2、達:就是要通順暢達,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就是 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36、。 (二)堅持四個步驟: 1、審:看清文句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如省略、倒裝、活用等。 2、切:以詞為單位把句子切開,然后用下面介紹的六種方法逐一加以解釋。 3、連:再把解釋好的詞義按照現(xiàn)代的漢語習慣連綴成一個語義通暢的句子。 4、謄:翻譯完畢,帶回原文,仔細檢查,謄上卷子;要注意字跡工整,筆畫清晰,不寫錯別字。 (三)熟悉六種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詞語,以及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書名等都可以保留下來,沒有必要作變動。 例1、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國卷Ⅰ) 譯文: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qū)運
37、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jīng)困乏,要解救這一患難不如屯田。 2、對——將已由單音節(jié)發(fā)展成雙音節(jié)的詞對譯出來。對譯時主要有下面兩種情況: (1)在原來的單音詞前面或者后面加一個同義詞或者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詞(原來的詞語作為語素之一)。 例如: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04湖北卷) 譯文:不能用阿附邪惡、陷害忠正的手段達到免禍的目的。 (2)換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詞。 例如: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爾民也。(07江西卷) 譯文:我只要使國家沒有人拖欠賦稅,我的責職就盡到了,不能再考慮你們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兩個單音詞,在白話文中恰好有一個雙音詞,對這類詞語,需要拆成兩個
38、單音詞來翻譯,而不能用白話中雙音詞的詞義去翻譯。 例如:如古語里面的‘是非’應該翻譯成:“這不是”,“設備”應該翻譯成“設置防備”。 4、增——增補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nèi)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補出來。 例如: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07上海卷) 譯文:仲長統(tǒng)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帶游歷求學,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認為他與眾不同。 (2)詞類發(fā)生活用時候,必須根據(jù)活用的類型增補有關活用后的新增內(nèi)容。 例如:郭異之,持以白王。(07廣東卷) 譯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5、刪——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沒有實在意義,或者為語氣助詞
39、,或者表示停頓,或者是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連接作用,在翻譯時候可以刪去,而不必硬譯。 例如:蓋忠臣執(zhí)義(07全國卷Ⅰ) 譯文:忠臣堅持道義。 6、調(diào)——把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子調(diào)整過來,使之符合現(xiàn)代語法的習慣。 例如: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麋哺餓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株槐樹,枝葉繁茂,他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那些饑民吃。 (四)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xiàn)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
40、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diào)”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xiàn)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nèi)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jù)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08全國卷Ⅰ) 譯文: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禮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禮對待他就可以了。 例2: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p>
41、于是速歸之。(08山東卷)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庇谑亲審堈\趕快回家。(關鍵點:“無論”(兩個單音詞)“ 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05湖北卷) 譯文:李超從此憑武技聞名,走遍南北,沒有他的對手。 例4: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06湖北卷)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被钣脼閯釉~,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
42、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判斷句](08浙江卷)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說: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2. 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賓語前置句](08全國卷Ⅱ)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說: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 及得召見,遂見親信。[省略句](08江蘇卷) 譯文: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解說:
43、該句的主語是傳主吳漢,召見他的應是帝王,可見原文“召見”前省去了“帝”。 例4. 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詔。[被動句](08安徽卷) 譯文: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不能接受詔令。 解說:無語言標志的被動句,“不容”即“不被寬容”。 例5: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名,蓋護其短也.(06湖北卷) 答案:(2)有了小的過失,又不忍督責鞭笞,他們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聲,是因為(朝廷)掩飾他們的過錯。(4分) 【解析】重點詞:纖微過失意思是有小的過錯;捶楚,用杖打。省略句。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
44、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shù)囊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qū)分辨別。 例1、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08四川卷) 譯文: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lián)卧瓉淼墓俾殹2痪?,又辭官離去。(得分點“故”為“原來” “ 謝”為“推辭”) 例2、使者至,所發(fā)皆經(jīng)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jīng)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得分點“發(fā)”為“打開”,“ 置”為“丟棄”
45、,“ 以”為“認為”“ 至行”為“崇高品行”) 例3: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譯文:李超最初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語、賓語和名詞性短語的中心語,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他們補出來。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jīng)常涉及到的內(nèi)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xiàn)錯誤。 例1. 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古今異義,實詞)(08江蘇卷) 解說: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常指
46、“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2. 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古今異義,虛詞)(08山東卷) 解說: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jié)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jié)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jié)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去解釋。 例1: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傭”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而是“
47、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 例2:遂大困,尋死富陽。(2005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此句中的“尋死”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于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1. 謚號所
48、以垂之不朽(復合虛詞)(08寧夏、海南卷) 解說:“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2. 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復合虛詞)(08江蘇卷) 解說:“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么”。 例3.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復合虛詞)(08天津卷) 解說:“是其”由兩個代詞構成,用作主語通常偏指“是”,“是其”應譯為“這”。 例4. 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 解說:“若……然”,由動詞“若”和助詞“然”組成,表示比擬,可譯為“像……似
49、的”。 例4.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固定格式)(08安徽卷) 解說:“豈……哉”,由副詞“豈”和語氣詞“哉”組成,表示反問,可譯為“怎么……呢”。 例5. 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固定格式)(08湖北卷) 解說:“雖……亦”,由連詞“雖”和副詞“亦”組成,表示讓步關系,可譯為“即使……也”。 例6:其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誤譯成:大概是李將軍說的吧!正確的翻譯應為: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例7: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
50、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為: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能夠取代薛季昶的。 例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分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與……相比……”。即此句應譯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
51、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jù)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nèi)容合并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jù)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高考試題中雖然此知識點設題并不多,但今后是否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我們很難知道。因此對這一知識點略做說明以備后患。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
52、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nèi)容合并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2:峰極危者,必躍而居其顛;洞極遂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該句中的“猿掛蛇行”是比喻的修辭方式,應譯為“像猿一樣懸掛,像蛇一樣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辭就很容易翻譯錯誤。 例3: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分析:該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
53、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敖稹笔墙璐?,代指“金屬制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nèi)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不會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 瀏覽: 3035 | 更新: 2012-05-23 12:02 | 標簽: 文言文 6 0 分步閱讀
54、把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傳統(tǒng)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對語言表達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nèi)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綜合考查的有效手段。這類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觀性的選擇題型,也可以采用主觀性題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譯句子或語段。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寫出來,它還涉及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問題。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幫助考生有效地進行文言文翻譯練習,作以下幾點提示: 步驟/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
55、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原文講的是什么意思,譯成現(xiàn)代漢語后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至于雅,則是比較高的要求,指的是譯成的現(xiàn)代漢語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不但能忠實于原文,還能把原文的意蘊較好地傳達出來,文筆流暢優(yōu)美。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五字要訣: 文言文翻譯要能做到信、達、雅,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diào)、變。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56、 2.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3.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4.調(diào),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調(diào)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diào)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5.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處理好直譯和意譯的關系。 從高考
57、的特點與考查的目的出發(fā),古文的翻譯總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要譯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國語文高考試卷第16題(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北仨毞g成:“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譯文中括號內(nèi)的文字是根據(jù)文意增補的。而原文中“及”“盡”兩字,應正確理解為“到……時”、“竭盡”才算落到實處。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從高考的特點來看,固然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
58、并熟悉古代漢語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命題者一般來說總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為輔助手段,如上文所舉“波瀾不驚”的例子。 處理好一些特殊用詞和修辭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處理。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金戈鐵馬”,借代精銳的部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借代曹操戰(zhàn)船,這里借代曹操水軍;“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堅固的城墻,而不能譯成“金屬筑成的城墻”。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說法。如“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會獵”是決戰(zhàn)的委婉說法;再如“權起更衣”,“更衣”即上廁所。
59、 3.注意準確翻譯“互文”現(xiàn)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實際應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 這是確切理解并翻譯古文不可缺少的條件。古代文化常識涉及面非常廣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許多內(nèi)容是分散在各篇課文的注釋之中,往往不被重視。再加上,近幾年的高考明確了古代文化常識不作考試內(nèi)容,這就更加讓人覺得識記古代文化常識是偏離了高考復習的方向,這實在是一大誤區(qū)。因為,考生如果對古代文化常識一無所知,勢必直接影響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當然也不能作出準確的翻譯。就拿古代稱謂來講,古人
60、的名、字、號、謚號、籍貫、官職、居官地、住處、書齋名都可以用來稱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義或相互間有某種XXX,在翻譯時都應注意。對高中學生來說,只要能掌握好課文中接觸到的古代文化常識的有關部分,也就夠了。 專門訓練從課文抓起。 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譯題上少失分,不做一些專門訓練顯然是不行的。訓練的題目不在數(shù)量多而在質量高,訓練題就從課文中選取。原因是,課文經(jīng)過反復誦讀,文意幾經(jīng)揣摩,已經(jīng)讀通讀懂,諳熟于心了,關鍵就是語言轉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現(xiàn)代漢語把心中的感悟忠實地傳達出來。這樣的訓練是十分有意義的。這樣做,比隨便拿出一段文本讓學生翻譯要強得多。其中道理很簡單:因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譯得
61、出來;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譯不出。先從熟悉的語段、句子著手翻譯,做到信、講究達、追求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譯的訣竅。憑借這些訣竅再去翻譯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駕輕就熟了。 在平時文言文的翻譯練習中,學生們常常會表現(xiàn)出“眼高手低”,許多人往往自以為文意知曉,就不屑于落筆翻譯,這種態(tài)度是必須克服的。文言文翻譯并非易事,確實需要踏踏實實地訓練一番,切不可等閑視之。 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答案 一、例題解析: 1、譯文,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 翻譯特點: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62、 2、譯:(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 翻譯特點: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語法已經(jīng)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古漢語中還有一些詞類的活用現(xiàn)象,也應該用現(xiàn)代漢語的相應的詞語加以置換。(單音節(jié)詞,通假字,偏意復詞,古今異義詞等) 3、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于):用心專一的緣故。 翻譯特點:調(diào)序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diào)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 4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
63、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翻譯特點: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得通順。 5、譯文:晉國有什么不能滿足的呢? 翻譯的特點:刪減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減。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6譯文:恐怕應該責備你了吧! 二、分類練習 譯文:⑴,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統(tǒng)率各路軍
64、馬。 ⑵季氏將要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 ⑶施展才能,擔任職務;如果不能,就該辭職。 ⑷你不聰惠很厲害呀? ⑸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么沒有? ⑹顓臾,先代的國君曾經(jīng)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 ⑺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三、綜合練習 1,這是2002年全國卷第16題,原文的節(jié)錄。 第(1)題有兩個難點:一是“其”是代詞還是語氣副詞?二是“之謂也”是古漢語的固定結構,表達什么意思?太史公引《傳》曰的“傳”是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針對李將軍的事說的,因此“其”只能是語氣副詞,表推測,譯為“大概”,而不能譯成“這”?!爸^也”可譯為“說的是”或“是說”
65、。因此全句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第(2)題的考查點在“及”,“知”和“盡哀”這三個點上。及,到;知,了解、熟知;“盡哀”是兩個詞,盡,竭盡,哀,哀悼。據(jù)此,全句可譯為: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2,這是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試題。 第(1)題,從字字落實的角度,應注意:嘗,曾經(jīng);窮困,困窘,而不是經(jīng)濟上貧窮;不以我,不認為我;時,時運。全句應譯為:我曾經(jīng)替鮑叔謀劃事情,卻使鮑叔更加困窘(或“卻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好的時候,有不好的時候。 第(2)題,多,動詞,贊美;知,識別,了解。全句應譯為:人們(天下人)不贊美管仲的賢明卻贊美鮑叔能識別人才。 《文言文句子翻譯歌》 熟讀全文,領會文意;扣住詞語,字字落實。 切勿漏譯,準確第一;單音詞語,雙音換替。 國年官地,保留不譯;遇有省略,補充完整。 調(diào)整詞序,刪去無義;修辭用典,輔以意譯。 推斷詞義,前后XXX;字詞句篇,連成一氣。 帶回原文,檢查仔細;通達完美,翻譯完畢。 21 / 21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題黨課講稿:以高質量黨建保障國有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 廉政黨課講稿材料: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總體戰(zhàn)涵養(yǎng)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 在新錄用選調(diào)生公務員座談會上和基層單位調(diào)研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材料
- 總工會關于2025年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的工作匯報材料
- 基層黨建工作交流研討會上的講話發(fā)言材料
- 糧食和物資儲備學習教育工作部署會上的講話發(fā)言材料
- 市工業(yè)園區(qū)、市直機關單位、市紀委監(jiān)委2025年工作計劃
- 檢察院政治部關于2025年工作計劃
- 辦公室主任2025年現(xiàn)實表現(xiàn)材料
- 2025年~村農(nóng)村保潔員規(guī)范管理工作方案
- 在深入貫徹中央8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發(fā)言材料4篇
- 開展深入貫徹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上的講話發(fā)言材料3篇
- 在司法黨組中心學習組學習會上的發(fā)言材料
- 國企黨委關于推動基層黨建與生產(chǎn)經(jīng)營深度融合工作情況的報告材料
- 副書記在2025年工作務虛會上的發(fā)言材料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