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教案(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教案
22 《禮記》二則 《雖有佳肴》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20課 學習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并最終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3、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2、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
2、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學習過程:
背景鏈接(介紹作者):
本文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不少于4遍,力爭讀熟,劃分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3、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強( qiǎng )
兌命( yuè )
學學半( _iào )
3、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 雖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強也 自我勉勵 ⑥雖有至道 達到極點 ⑦教學相長 增長 ⑧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強 勉勵 ⑿學學半 教 ⒀ 其此之謂乎 大概 4、古今異義。
雖有佳肴
4、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主旨 今義: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5、 翻譯下列句子。
(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親自品嘗,就永遠不會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好處。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
5、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6、(1)《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 ,又名 , 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 論著的選集,共 篇?!秾W記》是 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專著。
(2)該文中隱藏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是 教學相長 。
合作探究:
1、 細讀文章,讀出節(jié)奏,注意停頓。
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聯(lián)系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志性的文言虛詞。
如;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用原文填空)
3.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作鋪墊。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
7、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jù)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反饋檢測】 1.《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 儒 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 儀禮 》的文章選集,是一部
8、 儒家 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 小戴禮記 》,與《 周禮 》《 儀禮 》合稱“三禮”。
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 禮制、禮儀,解釋禮儀、孔子及其弟子 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2、《雖有嘉肴》集中論述了 教 與 學 的關系,說明了 教學相長 的道理。
3、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用原文填空)
4、古今異義。
雖有佳肴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主旨 今義: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 學學半
9、 古義:教 今義:學習
【教后反思】 教學反思 《雖有嘉肴》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
大道之行也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10、?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4.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假如同學們到南京旅游,一定會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生前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的最多的一句話。它包含著孫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會構想。其實,這一句話最早出自于我國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那么這四個字究竟有什么含義?這什
11、么被孫中山先生奉為一生理想?我們不妨走進這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xiàn)的典籍,共同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二、整體把握課文。? 1、本課文是從《禮記》中節(jié)選的一段文字,編者以第一句話作為標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搜集全文閱讀。今天我們只要研究這一段文字。? 先請同學們共同朗讀課文,請注意生字和特殊讀音。? (學生朗讀)?(教師點評朗讀,如有必要可板書重點讀音和朗讀錯誤的讀音。)? 2、通過提問把握課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兩個字來表示理想社會?(“大同”)? “大道”與“大同”有什么關系?(“大道行”才能達到“大同”社會)?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面貌?請劃出有
12、關文字回答。
(“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 )? 3、老師小結:這段文字從很多方面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居樂業(yè)、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難怪千百年來,從孔子孟子到陶淵明,從洪秀全康有為到孫中山,無數(shù)仁人志士視之為最高理想。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下這個理想的實質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課文,領會課文實質。? 1、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課文中有關語句來回答問題:? 選舉什么樣的人治理國家:? 提倡什么的人際關系:? 怎樣對待弱勢群體:? 具有什么樣的物質財富觀念:? 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念
13、:? 2、學生回答問題。? 3、以上這些方面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此作了大膽的設想。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設想確實叫人敬佩。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作者的這些設想僅僅停留于提綱式的粗線條的勾勒,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時代的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去研究這些設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實踐這些設想的方法。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文字,大家想過什么方法可以實踐這些設想嗎?請大家大膽想象,說出你的設想,說不定明天的社會學家就出現(xiàn)在你們中間。? 同學談設想,老師注意傾聽。
板書設計:
大道——選賢任能,講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
2.人人安居樂業(yè);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謂之大同】 作業(yè)設計:
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為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復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后,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jié)課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第 10 頁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