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shù)學《立體幾何》大題和答案及解析.doc
. WORD格式整理. .
高中數(shù)學《立體幾何》大題及答案解析(理)
1.(2009全國卷Ⅰ)如圖,四棱錐中,底面為矩形,底面,,,點在側棱上,。
(I)證明:是側棱的中點;
求二面角的大小。
2.(2009全國卷Ⅱ)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D、E分別為AA1、B1C的中點,DE⊥平面BCC1(Ⅰ)證明:AB=AC (Ⅱ)設二面角A-BA
C
B
A1
B1
C1
D
E
D-C為60°,求B1C與平面BCD所成的角的大小
3.(2009浙江卷)如圖,平面,,,,分別為的中點.(I)證明:平面;(II)求與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4.(2009北京卷)如圖,四棱錐的底面是正方形,,點E在棱PB上.(Ⅰ)求證:平面; (Ⅱ)當且E為PB的中點時,求AE與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
5.(2009江西卷)如圖,在四棱錐中,底面是矩形,平面,,.以的中點為球心、為直徑的球面交于點.
(1)求證:平面⊥平面;
(2)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3)求點到平面的距離.
6.(2009四川卷)如圖,正方形所在平面與平面四邊形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是等腰直角三角形,(I)求證:;
(II)設線段、的中點分別為、,求證: ∥
(III)求二面角的大小。
7.(2009湖北卷文)如圖,四棱錐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SD⊥平面ABCD,SD=AD=a,點E是SD上的點,且DE=a(0<≦1).
(Ⅰ)求證:對任意的(0、1),都有AC⊥BE:
(Ⅱ)若二面角C-AE-D的大小為600C,求的值。
8.(2009湖南卷)如圖3,在正三棱柱中,AB=4, ,點D是BC的中點,點E在AC上,且DEE.(Ⅰ)證明:平面平面; (Ⅱ)求直線AD和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9.(2009四川卷)
如圖,正方形所在平面與平面四邊形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I)求證:;
(II)設線段、的中點分別為、,
求證: ∥
(III)求二面角的大小。
10.(2009重慶卷文)如題(18)圖,在五面體中,∥,,,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平面,.求:
(Ⅰ)直線到平面的距離;
(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11.如圖,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平行四邊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1)證明:PA⊥BD;
(2)設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12(本小題滿分12分)如圖,已知四棱錐P-ABCD的底面為等腰梯形,ABCD,ACBD,垂足為H,
PH是四棱錐的高 ,E為AD中點
(1) 證明:PEBC
(2) 若APB=ADB=60°,求直線PA與平面PEH所成角的正弦值
參考答案
1、【解析】(I)解法一:作∥交于N,作交于E,
連ME、NB,則面,,
設,則,
在中,。
在中由
解得,從而 M為側棱的中點M.
解法二:過作的平行線.
(II)分析一:利用三垂線定理求解。在新教材中弱化了三垂線定理。這兩年高考中求二面角也基本上不用三垂線定理的方法求作二面角。
過作∥交于,作交于,作交于,則∥,面,面面,面即為所求二面角的補角.
法二:利用二面角的定義。在等邊三角形中過點作交于點,則點為AM的中點,取SA的中點G,連GF,易證,則即為所求二面角.
解法二、分別以DA、DC、DS為x、y、z軸如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則。
S
A
B
C
D
M
z
x
y
(Ⅰ)設,則
,
,由題得
,即
解之個方程組得即
所以是側棱的中點。
法2:設,則
又
故,即
,解得,
所以是側棱的中點。
(Ⅱ)由(Ⅰ)得,又,,
設分別是平面、的法向量,則
且,即且
分別令得,即
,
∴
二面角的大小。
2、解法一:(Ⅰ)取BC中點F,連接EF,則EF,從而EFDA。
連接AF,則ADEF為平行四邊形,從而AF//DE。又DE⊥平面,故AF⊥平面,從而AF⊥BC,即AF為BC的垂直平分線,所以AB=AC。
(Ⅱ)作AG⊥BD,垂足為G,連接CG。由三垂線定理知CG⊥BD,故∠AGC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由題設知,∠AGC=600..
設AC=2,則AG=。又AB=2,BC=,故AF=。
由得2AD=,解得AD=。
故AD=AF。又AD⊥AF,所以四邊形ADEF為正方形。
因為BC⊥AF,BC⊥AD,AF∩AD=A,故BC⊥平面DEF,因此平面BCD⊥平面DEF。
連接AE、DF,設AE∩DF=H,則EH⊥DF,EH⊥平面BCD。
連接CH,則∠ECH為與平面BCD所成的角。.
因ADEF為正方形,AD=,故EH=1,又EC==2,
所以∠ECH=300,即與平面BCD所成的角為300.
解法二:
(Ⅰ)以A為坐標原點,射線AB為x軸的正半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直角坐標系A—xyz。
設B(1,0,0),C(0,b,0),D(0,0,c),則(1,0,2c),E(,,c).
于是=(,,0),=(-1,b,0).由DE⊥平面知DE⊥BC, =0,求得b=1,所以 AB=AC。
(Ⅱ)設平面BCD的法向量則
又=(-1,1, 0),
=(-1,0,c),故
令x=1, 則y=1, z=,=(1,1, ).
又平面的法向量=(0,1,0)
由二面角為60°知,=60°,
故 °,求得
于是 ,
,
°
所以與平面所成的角為30°
3、(Ⅰ)證明:連接, 在中,分別是的中點,所以, 又,所以,又平面ACD ,DC平面ACD, 所以平面ACD
(Ⅱ)在中,,所以
而D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
而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平面ABC, 所以平面ABE
由(Ⅰ)知四邊形DCQP是平行四邊形,所以
所以平面ABE, 所以直線AD在平面ABE內(nèi)的射影是AP,
所以直線AD與平面ABE所成角是
在中, ,
所以
4、【解法1】(Ⅰ)∵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C⊥BD,
∵,
∴PD⊥AC,∴AC⊥平面PDB,
∴平面.
(Ⅱ)設AC∩BD=O,連接OE,
由(Ⅰ)知AC⊥平面PDB于O,
∴∠AEO為AE與平面PDB所的角,
∴O,E分別為DB、PB的中點,
∴OE//PD,,又∵,
∴OE⊥底面ABCD,OE⊥AO,
在Rt△AOE中,,
∴,即AE與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為.
【解法2】如圖,以D為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
則,
(Ⅰ)∵,
∴,
∴AC⊥DP,AC⊥DB,∴AC⊥平面PDB,
∴平面.
(Ⅱ)當且E為PB的中點時,,
設AC∩BD=O,連接OE,
由(Ⅰ)知AC⊥平面PDB于O,
∴∠AEO為AE與平面PDB所的角,
∵,
∴,
∴,即AE與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為.
多面體ABCDEF的體積為VE—ABCD+VE—BCF=
5、解:方法(一):
(1)證:依題設,M在以BD為直徑的球面上,則BM⊥PD.
因為PA⊥平面ABCD,則PA⊥AB,又AB⊥AD,
所以AB⊥平面PAD,則AB⊥PD,因此有PD⊥平面ABM,所以平面ABM⊥平面PCD.
(2)設平面ABM與PC交于點N,因為AB∥CD,所以AB∥平面PCD,則AB∥MN∥CD,
由(1)知,PD⊥平面ABM,則MN是PN在平面ABM上的射影,
所以 就是與平面所成的角,
且
所求角為
(3)因為O是BD的中點,則O點到平面ABM的距離等于D點到平面ABM距離的一半,由(1)知,PD⊥平面ABM于M,則|DM|就是D點到平面ABM距離.
因為在Rt△PAD中,,,所以為中點,,則O點到平面ABM的距離等于。
方法二:
(1)同方法一;
(2)如圖所示,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 ,,,
設平面的一個法向量,由可得:,令,則,即.設所求角為,則,
所求角的大小為.
(3)設所求距離為,由,得:
6、【解析】解法一:
因為平面ABEF⊥平面ABCD,BC平面ABCD,BC⊥AB,平面ABEF∩平面ABCD=AB,
所以BC⊥平面ABEF.
所以BC⊥EF.
因為⊿AB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
所以∠AEB=45°,
又因為∠AEF=45,
所以∠FEB=90°,即EF⊥BE.
因為BC平面ABCD, BE平面BCE,
BC∩BE=B
所以
…………………………………………6分
(II)取BE的中點N,連結CN,MN,則MNPC
∴ PMNC為平行四邊形,所以PM∥CN.
∵ CN在平面BCE內(nèi),PM不在平面BCE內(nèi),
∴ PM∥平面BCE. …………………………………………8分
(III)由EA⊥AB,平面ABEF⊥平面ABCD,易知EA⊥平面ABCD.
作FG⊥AB,交BA的延長線于G,則FG∥EA.從而FG⊥平面ABCD,
作GH⊥BD于H,連結FH,則由三垂線定理知BD⊥FH.
∴ ∠FHG為二面角F-BD-A的平面角.
∵ FA=FE,∠AEF=45°,
∠AEF=90°, ∠FAG=45°.
設AB=1,則AE=1,AF=,則
在Rt⊿BGH中, ∠GBH=45°,BG=AB+AG=1+=,
,
在Rt⊿FGH中, ,
∴ 二面角的大小為
…………………………………………12分
解法二: 因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又因為平面,所以⊥平面,
所以
即兩兩垂直;如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I) 設,則,
∵,∴,
從而
,
于是,
∴⊥,⊥
∵平面,平面,
∴
(II),從而
于是
∴⊥,又⊥平面,直線不在平面內(nèi),
故∥平面
(III)設平面的一個法向量為,并設=(
即
取,則,,從而=(1,1,3)
取平面D的一個法向量為
故二面角的大小為
7、(Ⅰ)證發(fā)1:連接BD,由底面是正方形可得ACBD。
SD平面ABCD,BD是BE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由三垂線定理得ACBE.
(II)解法1:SD平面ABCD,CD平面ABCD, SDCD.
又底面ABCD是正方形, CDAD,又SDAD=D,CD平面SAD。
過點D在平面SAD內(nèi)做DFAE于F,連接CF,則CFAE,
故CFD是二面角C-AE-D 的平面角,即CFD=60°
在Rt△ADE中,AD=, DE= , AE= 。
于是,DF=
在Rt△CDF中,由cot60°=
得, 即=3
, 解得=
8、解:(Ⅰ)如圖所示,由正三棱柱的性質知平面.
又DE平面ABC,所以DE.而DEE,,
所以DE⊥平面.又DE 平面,
故平面⊥平面.
(Ⅱ)解法 1: 過點A作AF垂直于點,
連接DF.由(Ⅰ)知,平面⊥平面,
所以AF平面,故是直線AD和
平面所成的角。 因為DE,
所以DEAC.而ABC是邊長為4的正三角形,
于是AD=,AE=4-CE=4-=3.
又因為,所以E= = 4,
, .
即直線AD和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解法2 : 如圖所示,設O是AC的中點,以O為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相關各點的坐標分別是A(2,0,0,), (2,0,), D(-1, ,0), E(-1,0,0).
易知=(-3,,-),=(0,-,0),=(-3,,0).
設是平面的一個法向量,則
解得.
故可取.于是
= .
由此即知,直線AD和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所以ME與BN不共面,它們是異面直線。 ……..12分
9、【解析】解法一:
因為平面ABEF⊥平面ABCD,BC平面ABCD,BC⊥AB,平面ABEF∩平面ABCD=AB,
所以BC⊥平面ABEF.
所以BC⊥EF.
因為⊿AB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
所以∠AEB=45°,
又因為∠AEF=45,
所以∠FEB=90°,即EF⊥BE.
因為BC平面ABCD, BE平面BCE,
BC∩BE=B
所以 ………………6分
(II)取BE的中點N,連結CN,MN,則MNPC
∴ PMNC為平行四邊形,所以PM∥CN.
∵ CN在平面BCE內(nèi),PM不在平面BCE內(nèi),
∴ PM∥平面BCE. …………………………………………8分
(III)由EA⊥AB,平面ABEF⊥平面ABCD,易知EA⊥平面ABCD.
作FG⊥AB,交BA的延長線于G,則FG∥EA.從而FG⊥平面ABCD,
作GH⊥BD于H,連結FH,則由三垂線定理知BD⊥FH.
∴ ∠FHG為二面角F-BD-A的平面角.
∵ FA=FE,∠AEF=45°,∠AEF=90°, ∠FAG=45°.
設AB=1,則AE=1,AF=,則
在Rt⊿BGH中, ∠GBH=45°,BG=AB+AG=1+=,
,
在Rt⊿FGH中, ,
∴ 二面角的大小為………………12分
解法二: 因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又因為平面,所以⊥平面,所以
即兩兩垂直;如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I) 設,則,
∵,∴,
從而
,
于是,
∴⊥,⊥
∵平面,平面,
∴
(II),從而
于是
∴⊥,又⊥平面,直線不在平面內(nèi),
故∥平面
(III)設平面的一個法向量為,并設=(
即
取,則,,從而=(1,1,3)
取平面D的一個法向量為
故二面角的大小為
10、解法一:(Ⅰ)平面, AB到面的距離等于點A到面的距離,過點A作于G,因∥,故;又平面,由三垂線定理可知,,故,知,所以AG為所求直線AB到面的距離。
在中,
由平面,得AD,從而在中,
。即直線到平面的距離為。
(Ⅱ)由己知,平面,得AD,又由,知,故平面ABFE
,所以,為二面角的平面角,記為.
在中, ,由得,,從而
在中, ,故
所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為.
解法二:
(Ⅰ)如圖以A點為坐標原點,的方向為的正方向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數(shù),則
A(0,0,0) C(2,2,0) D(0,2,0) 設可得,由.即,解得 ∥,
面,所以直線AB到面的距離等于點A到面的距離。設A點在平面上的射影點為,則 因且,而
,此即 解得 ① ,知G點在面上,故G點在FD上.
,故有 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 .
為直線AB到面的距離. 而 所以
(Ⅱ)因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則可設, .由
得,解得.即.故
由,因,,故為二面角的平面角,又,,,所以
111111.解:(1)因為∠DAB=60°,AB=2AD,由余弦定理得.
從而BD2+AD2=AB2,故BD⊥AD.
又PD⊥底面ABCD,可得BD⊥PD.
所以BD⊥平面PAD.故PA⊥BD.
(2)如圖,以D為坐標原點,AD的長為單位長,射線DA為x軸的正半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則A(1,0,0),B(0,,0),C(-1,,0),P(0,0,1).
=(-1,,0),=(0,,-1),=(-1,0,0).
設平面PAB的法向量為n=(x,y,z),則
即
因此可取n=(,1,).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為m,則
可取m=(0,-1,-),.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為.
12.解:以為原點, 分別為軸,線段的長為單位長, 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 則
(Ⅰ)設
則
可得
因為
所以
(Ⅱ)由已知條件可得
設 為平面的法向量
則 即
因此可以取,
由,
可得
所以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根據(jù)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有計劃地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通過對企業(yè)中員工的招聘、培訓、使用、考核、評價、激勵、調整等一系列過程,調動員工地積極性,發(fā)揮員工地潛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確保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nèi)绾稳タ创松x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 .專業(yè)知識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