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語言學與歷史比較語言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傳統(tǒng)語言學與歷史比較語言學(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十章 西方語言學流派簡介,現(xiàn)代語言學的歷史前奏,傳統(tǒng)語言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語言學,(一)傳統(tǒng)語言學(又稱為語文學),語文學,:以文獻評審為主,目的在于注疏、解釋和考訂。,我國的“小學”,(語文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缺點:過分拘泥于書面語言,忘卻了活的語言。,貢獻:在語言教學方面功不可沒,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國外:,語言學有三個重要的傳統(tǒng):,古印度傳統(tǒng)、古希臘傳統(tǒng),阿拉伯傳統(tǒng)。,古代的語言研究和今天的語言研究有哪些不同?,古代的語言研究和今天的語言研究有如下幾個方
2、面的區(qū)別:,第一,研究的對象不同。,第二,研究目的不同。,1、古印度的語文學,古印度人用的書面語叫“梵語”。當時有一部用梵語寫的詩集叫吠陀(Vede)(相當于我國的詩經(jīng),意為“智慧”。),吠陀,在口頭上傳誦了好幾個世紀,公元前8世紀,才用文字記載下來。,公元前4世紀,著名學者巴尼尼(Panini),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寫成,梵語語法,。,梵語語法,由3996條詩歌體的規(guī)則組成,詞法分析得相當準確細致,今天我們熟悉的“詞根”、“詞尾”、“詞綴”、“格”等術語,就是在這里第一次出現(xiàn)的。,巴尼尼最初的動機是,解釋經(jīng)文,,但其成果卻被運用到廣大世俗文學中了。,古印度的語言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
3、獻:,(1)形態(tài):把詞分解成,詞干,和,詞尾,兩個部分。,(2)詞類:巴尼尼把詞分為名詞、動詞、介詞、和小品詞,4類,。,(3)語音:古印度語言學家細致地描寫了梵語語音的發(fā)音動作,根據(jù)生理原則和物理原則對語音作了分類,區(qū)分出,元音和輔音,,,塞音和擦音,,,半元音,,,長音和短音,以及,音節(jié),等。,2、古希臘傳統(tǒng),古希臘人有一種善于對旁人認為當然的事加以懷疑的才能。,布龍菲爾德,他們常把對語言的討論和對哲學的研究夾在一起進行。,詞與物的關系,是古希臘哲學家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有的主張“,按性質,”,即語言是出于天然的,是合乎邏輯的;,有的主張“,按規(guī)定,”,即語言是由人們規(guī)定的,它的結構有很
4、多是不合邏輯的。,柏拉圖(Plato)對話錄的克拉底落篇(Cratylus)討論了詞的來源,特別是提出了:事物及其名稱之間是自然和必然的關系,還是“約定俗成”的結果這一重大語言學問題。認識到事物與名稱的關系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再往前一步,就能認識到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直到公元前2世紀,形成了亞歷山大里亞學派,古希臘學者們才開始從語言的角度出發(fā),用批評的眼光來研究語言。,古希臘語言學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語法范疇的確立和詞類的劃分。他們研究語音學,把語音分為元音和輔音,又從輔音中分出半元音,但他們的研究水平遠遠趕不上古代的印度人。亞里士多德還建立了“格”的概念,用來指動詞和名詞在語法形式上的變化。格
5、的變化可以表示關系、數(shù)、語氣等語法意義的變化。,前1世紀左右,狄奧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臘語語法希臘語的第一部語法專著,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描述了希臘語的結構,確定了,句子,和,詞,這兩個基本的語法單位。,公元2世紀,狄斯考魯,論句法另一部希臘語語法著作,分析描寫了希臘語的句法結構,區(qū)分了,主語,和,謂語,這兩個句法成分,從而彌補了特拉克斯希臘語語法只側重于詞法的不足。,古希臘的語法研究,奠定了西方傳統(tǒng)語法的基礎。,3、古羅馬傳統(tǒng),1,這時最著名的語法學家是瓦羅,論拉丁語(拉丁語研究)是他的語法巨著,共,25,卷。,2,他把語言研究分為三大部分:詞源學、形態(tài)學和句法學。他認為,詞起源于有限的原始詞匯
6、,這些原始詞匯是人類為了指稱事物而武斷創(chuàng)造的,后來通過字母或語音的變化,又產(chǎn)生出更多的詞匯。,3,中國,:先秦荀子在其,正名篇,中明確提出了名實之間的“約定”關系。接近與后來被索緒爾所闡述的語言的任意性原理。,1,漢字并非拼音文字,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首先切入的也就不是語法,而是釋詞。,中國傳統(tǒng)的“小學”的三門學問:,文字,、,音韻,、,訓詁學,。其中只有音韻對語言的物質外殼進行了歸類分析,才算觸及到了語言自身的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隋陸法言的切韻為代表的韻書,對聲母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韻母的介音、韻尾,對主要元音開口度大小等問題都有了明確的認識,語音分類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二)歷史比
7、較語言學,對不同語言或同一語言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作比較分析,構擬語言的原始基礎形式,確定語言間的親源關系,以展現(xiàn)語言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這樣的語言研究叫作歷史比較語言學。,1,興起原因多方面:,如梵語材料在比較中的運用,語言學家們所作的語言比較工作,世界語言標本的收集和研究,甚至浪漫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浪漫主義的思想引起了學者們追溯語言過去的歷史的興趣,語言研究中不乏浪漫主義詩人,如后面要提及的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史勒格爾)等等。,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學者做了大量的先驅性工作(李宇明,39頁):,(1)古印度學者對梵語語音的精確描寫,為后人用梵語同拉丁語等歐洲語言作比較積累了材料。,(2)早在12世紀,冰島就有
8、人對冰島語和英語進行了比較研究。,(3)14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在俗語論中討論了語言起源的問題,假設不同的語言是同一種語言經(jīng)過時間的演變和人口的遷徙而分化出來的。,(4)17世紀,德國的萊布尼茲由于不相信希伯來語是世界一切語言之源,有意識地搜集了世界上許多語言的材料進行比較研究,試圖找出語言之源,當時在中國的耶穌教會的教士也為他提供了漢語的材料。,(5)1800年,西班牙的赫爾伐士出版了他的語言目錄,書中收錄了300多種語言的材料,內(nèi)容比較豐富,立論也比較確當,達到了當時最高的水平。他甚至指出了漢語和漢藏語系其他語言之間的親屬關系。,1,1786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的英國學者,威廉,瓊斯,,在
9、印度加爾各答的亞洲學會上宣讀了一篇論文,認為梵語同歐洲的許多古代語言有著共同的來源。例如,希臘語、拉丁語和梵語的“母親”“二”“三”這三個詞的對應如下:,母親 二 三,希臘語 m,tr duo treis,拉丁語 m,ter duo trs,梵 語 m,t,dv,u trayah,2,1806年,,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史勒格爾,出版了論印度人的智慧,認為梵語和歐洲許多語言的共同點不是偶然的。提出了“比較語法”這個術語,認為比較語法將給人們關于語言譜系的嶄新知識。,3,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主要成果(吳為章新編普通語言學教程第10頁):,(1)1816年,德國語言學家,葆樸,出版了論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tǒng)
10、,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相比較,一書。,1,這本書被認為是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性著作,而葆樸也就成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第一個奠基人。,(2)1818年,丹麥人,拉斯克,寫出,古代北方語或冰島語起源研究,。,2,對應關系:例如,,3,父親 腳 少,拉丁語 pater p,s pauc,英 語 father foot few,4,(3)1819年,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里木,出版了,德語語法,,書中提出了印歐諸語言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他認為,日耳曼語與其他印歐語言(拉丁語、希臘語、梵語)之間,存在著如下的語音對應規(guī)律:,哥特語 f p,t,拉丁語 p b t d,希臘語 p b t d,梵 語 p b t d,1,“格里木”定律,(,4,)德國語言學家,施萊赫爾,總結了前人的成果,致力于古印度語的重建。1861-1862年,他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根據(j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來重建原始印歐語,并追溯出它在每一分支中的發(fā)展,1,譜系樹:,(,5,)19世紀末,青年語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勃魯格曼,、,奧斯托霍夫,、丹麥的,湯姆遜,和,維爾納,等。,兩大主張,:,一是語音演變無例外,1,;,二是類推在語音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