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4-1 積貧積弱的北宋學案 人民版選修1 .doc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4-1 積貧積弱的北宋學案 人民版選修1 .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4-1 積貧積弱的北宋學案 人民版選修1 .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1課 積貧積弱的北宋 預習導引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 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1.重點: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基本國情以及所面臨的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慶歷新政”的施行和破產(chǎn)。 2.難點:從體制因素探究北宋統(tǒng)治危機出現(xiàn)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知識點一 兵虛財匱 1.根源 宋初,趙匡胤把地方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2.表現(xiàn):“三冗”“兩積” (1)冗兵 (2)冗官 (3)冗費 (4)積貧:“三冗”問題使國家出現(xiàn)嚴重的財政危機,財政入不敷出。 (5)積弱 [圖解歷史] 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識點二 內(nèi)憂外患 1.內(nèi)憂——政治危機 (1)原因:北宋王朝縱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強地主兼并。 (2)表現(xiàn):階級矛盾尖銳,農(nóng)民、士兵起義不斷。 2.外患——邊境危機 (1)原因 (2)表現(xiàn) 知識點三 曇花一現(xiàn)的“慶歷新政” 1.背景:在與西夏戰(zhàn)爭慘敗后,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迅速加深,有遠見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詔條陳十事》。 3.中心:整頓吏治。 4.結果:歷時僅一年多,于1045年失敗。 5.原因 (1)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根本原因) (2)宋仁宗逐漸動搖,下詔廢止新法。 6.影響:改革雖然失敗,但它揭開了北宋革新除弊、變法改革的序幕。 [重點精講]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xiàn)的原因及其影響。 (1)原因:①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誹謗。②最高統(tǒng)治者對改革者的懷疑,廢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規(guī)模太大,有些脫離實際。④沒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動員,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沒有使農(nóng)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2)影響: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并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借鑒。 主題一 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局面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shù),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 ——趙翼《廿二史札記》 史料二 北宋政府為了防止內(nèi)患,奉行養(yǎng)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饑民當兵,災荒不斷,募兵不已。養(yǎng)兵之費,在天下十居七八。 ——據(jù)《張載集》 史料三 今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北虜愈強,且增歲幣。國用殫竭,民力空虛,徭役日繁,率斂日重。官吏猥濫,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嘗省察。百姓無告,朝廷不與為主,不使叛而為寇,復何為哉? ——樞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思考 (1)史料一反映北宋中期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影響如何? (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影響怎樣? (3)史料三,富弼上疏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說明了什么? 答案 (1)現(xiàn)象:冗官。 影響: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了財政負擔,形成“積貧”局面。 (2)現(xiàn)象:冗兵。 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政府財政負擔加重,形成“積弱”局面。 (3)社會現(xiàn)實:邊患嚴重,財政困難、官員冗濫、賦役繁重、農(nóng)民反抗。意在說明社會危機嚴重,改革迫在眉睫。 【史論歸納】 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加強的弊端。 (2)積貧原因 ①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統(tǒng)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費,官俸、軍費開支越來越大,政府財政困難。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嚴重,一些官僚地主為逃避賦稅,紛紛隱瞞土地數(shù)目。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有多處特權,他們生活奢靡,揮霍浪費了國家大量財富。 (3)積弱原因 ①皇帝對軍隊的嚴密控制造成兵將分離和軍事實力下降。 ②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對遼和西夏一味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統(tǒng)治者對農(nóng)民肆意盤剝,農(nóng)民起義不斷,這使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 主題二 “慶歷新政” 【史料探究】 史料 范仲淹于慶歷三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提出了十條改革主張:(一)明黜陟,按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二)抑僥幸,限制恩蔭。……(八)減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積欠的賦稅和大赦方面的內(nèi)容。(十)重命令,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zhí)行。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nèi)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貪污、無能之人。 思考 (1)范仲淹的改革主張的中心是什么? (2)這一主張的實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整頓吏治。 (2)最終失敗。變革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最終失敗。 【史論歸納】 “慶歷新政”的中心內(nèi)容及其失敗的原因 (1)中心內(nèi)容:宋仁宗時,范仲淹等實施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這次改革發(fā)生在宋仁宗慶歷年間,故稱“慶歷新政”。 (2)失敗的原因 ①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誹謗,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統(tǒng)治者對改革者的懷疑,廢止了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激烈,規(guī)模太大,有些脫離實際。 ④改革沒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動員,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沒有使農(nóng)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1.《宋史食貨志》載: “(北宋)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敗 B.戰(zhàn)事不斷,農(nóng)民破產(chǎn) C.鞏固政權,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強占民田 答案 C 解析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嚴重的社會現(xiàn)實。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統(tǒng)治者對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態(tài)度。 2.下圖是北宋前期兵員增長示意圖,其反映的現(xiàn)象說明了( ) A.地方將領擅自擴充兵員,擁兵對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軍事力量的國策發(fā)生了變化 C.政府為抵御邊患和穩(wěn)定內(nèi)政而擴充軍隊 D.宋太祖以后,統(tǒng)兵將領的地位逐漸提高 答案 C 解析 圖片反映的是北宋時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長。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為鞏固統(tǒng)治而擴充軍隊。 3.997年,宋廷歲收2 200萬緡,收支相抵還余大半;到王安石變法前兩年,收入已高達11 000萬緡,收支卻虧1 500多萬緡,“民貧乏食”而反。造成這種統(tǒng)治危機的根源是( ) A.經(jīng)濟衰退 B.起義頻繁 C.皇室奢侈 D.“三冗”嚴重 答案 D 解析 財政危機是材料的核心信息,故D項與之關系最密切。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如此胸襟的他為宋仁宗賞識而進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頓吏治 B.理財 C.軍事改革 D.教育改革 答案 A 解析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范仲淹,由此分析A項正確。 5.“千秋功業(yè)范公崇,賢圣于懷百代宗。御外內(nèi)安裕家國,儆貪儒立挽頹風?!边@是后人對范仲淹的高度評價,范仲淹“慶歷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員 B.改革貢舉 C.減輕徭役 D.重視農(nóng)桑 答案 B 解析 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項是文化方面的措施,A項是整頓吏治方面的措施,C、D兩項都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方面的措施。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劉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萬貫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萬貫供川陜一軍而不足。 ——趙翼《廿二史札記》 材料二 夷狄者,皮膚之患尚可知;盜賊者,心腹之患深自憂。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它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問題?造成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2)綜合材料一所反映的問題,比較材料二、三,你認為哪個更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際?為什么? (3)根據(jù)所學知識,指出宋仁宗是怎樣“更張以救之”的?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危機十分嚴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斷擴充軍隊,增設官吏,軍費和官俸開支越來越大;二是北宋還要給遼和西夏“歲幣”。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際。官僚機構臃腫,百姓貧苦,遼和西夏的威脅,農(nóng)民起義不斷發(fā)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慶歷新政。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第(2)問,通過對比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3)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基礎鞏固 1.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認為,“富者田連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 B.減輕農(nóng)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 C.縱容土地兼并,以便籌集軍費 D.力圖搜刮百姓,以備“歲幣”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中的“為國守財”“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等關鍵信息即可得出結論。 2.北宋中期,“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nèi)外之事”。如某人為“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宋代這樣做的影響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舉制度 C.加重了財政負擔 D.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威脅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造成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的現(xiàn)象,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3.公元997年,宋廷歲收2200多萬緡,收支相抵還余大半;到王安石變法前兩年,收入已高達11000多萬緡,收支卻虧1500多萬緡,“民貧乏食”。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是( ) A.統(tǒng)治衰退 B.起義頻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敗 答案 D 解析 分析題干可知,其主要說明的統(tǒng)治危機使國家財政困難。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機構膨脹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這些都是“吏治腐敗”的體現(xiàn)。 4.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說:“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結合材料判斷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緩解國家財政危機,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緩解國家財政危機,富國強兵,維護北宋封建統(tǒng)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強軍隊實力 D.財政危機日益嚴重,適應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時期機構臃腫,財政困難,民族矛盾尖銳,政府統(tǒng)治危機。因此可知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緩解國家財政危機,富國強兵,維護北宋封建統(tǒng)治。 5.冗官、冗兵、冗費是北宋長期“積分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這說明( ) A.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弊大于利 B.社會政治改革要重視精兵簡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后盾 D.國家軍隊的設置不在多而在勇 答案 B 解析 “冗官、冗兵、冗費”是造成北宋長期“積貧積弱”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要重視精兵簡政。 6.閱讀宋太宗至宋英宗時期的財政情況表,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是( ) 時間 歲入(緡) 歲出(緡) 盈虧(緡) 太宗至道末年(997) 22 245 800 余大半 真宗天禧末年(1021年)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余21 074 900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 251 964 無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 138 405 120 343 174非常費:11 521 278 虧15 726 047 A. 北宋的財政逐漸由盈余向虧空過渡 B.冗官、冗兵、冗費是導致財政虧空的主要原因 C.11世紀中期北宋出現(xiàn)嚴重的財政危機 D.11世紀中期的財政虧空使北宋軍隊戰(zhàn)斗力嚴重削弱 答案 D 解析 從表格中“虧空”一欄的數(shù)字變化可判定A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嚴重的財政危機是“三冗”造成的,因此,B、C兩項正確。北宋初年,統(tǒng)治者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據(jù)局面的出現(xiàn),實行更戍法等,造成北宋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 能力提升 7.《夢溪筆談》記載:“皇佑(宋仁宗年號)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是時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領浙西發(fā)粟及募民存餉(糧食),為術甚備……,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于是諸寺工作鼎興?!狈吨傺途葹拇胧┑闹饕攸c是( ) A.宣傳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勵百姓生產(chǎn),實行自救 C.救濟與“以工代賑”相結合 D.寺院提供飲食,救濟百姓 答案 C 解析 題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濟(發(fā)粟及募民存餉)與“以工代賑”(可以大興土木)相結合的措施。 8.有學者認為,慶歷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有時還相互推崇。“所以,導致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觸了宋朝的家法”。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對文官的防范 B.朝廷對朋黨的防范 C.朝廷對割據(jù)勢力的防范 D.朝廷對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答案 B 解析 從材料中可知,由于范仲淹等人同心協(xié)力,相互推崇,從而有“朋黨”之嫌,而成為新政失敗的原因之一。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強于一伙,天下禍患,豈不可憂?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 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故一經(jīng)兇荒,則所留在田畝者惟老弱也。則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59 請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盜賊”指什么人?試從材料一中找出“盜賊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為預防“盜賊”產(chǎn)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什么? 答案 (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眾?!皠莨俑恍?,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為農(nóng)民奮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來源,募兵養(yǎng)兵只能暫時緩和一下矛盾。 解析 第(1)問的回答要結合歐陽修的階級立場展開分析。第(2)問的回答要緊密結合材料并且聯(lián)系“盜賊”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組織答案。 【學習思考】 1.北宋積貧積弱的原因是什么?(教材第41頁) 提示 北宋為了防止地方割據(jù)采取了過度的集權: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每年又通過科舉制和恩蔭賞賜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職,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為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識,養(yǎng)兵之策造成軍隊數(shù)量龐大但戰(zhàn)斗力較弱;軍隊、官員的激增必然導致財政開支的激增,再加上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造成了冗費。冗官、冗兵、冗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造成了北宋的積貧積弱。 2.北宋在澶淵戰(zhàn)勝了遼國,為什么卻要每年給遼送歲幣?(教材第41頁) 提示 北宋消極防御的國策及統(tǒng)治者的昏聵,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采取議和政策。 【自我測評】(教材第43頁) 為什么說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它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可從官僚體制、軍事、財政三方面作答,反映北宋政權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從體制上找原因。不合理的集權統(tǒng)治是其癥結所在。 【材料閱讀與思考】(教材第43頁) “三冗”給北宋王朝帶來了什么后果? 提示 “冗官”造成北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財政不堪負荷;“冗兵”使得北宋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zhàn)時處于不利地位,國家養(yǎng)兵負擔沉重;“冗費”使得本就拮據(jù)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4-1 積貧積弱的北宋學案 人民版選修1 2018 2019 學年 高中歷史 專題 王安 變法 積貧積弱 北宋 人民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611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