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設計請充值后下載,,資源目錄下的文件所見即所得,都可以點開預覽,,資料完整,充值下載可得到資源目錄里的所有文件。。?!咀ⅰ浚篸wg后綴為CAD圖紙,doc,docx為WORD文檔,原稿無水印,可編輯。。。具體請見文件預覽,有不明白之處,可咨詢QQ:12401814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設計說明書(論文)
機 械 技 術 學 院
畢 業(yè) 設 計 任 務 書
課題名稱 組 合 機 床 設 計
指導教師(學院) 黃如林 職稱 副教授
指導教師(企業(yè)) 楊正清 職稱 高級技師
專業(yè)名稱 數(shù)控技術 班級 數(shù)控50621
學生姓名 曹飛 學號 5010062101
課題需要完成的任務:
1.查閱相關資料,熟悉整個系統(tǒng)的工作情況,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2.畫出系統(tǒng)工作框圖,寫出設計方案
3.根據(jù)功能指標要求,設計原理圖
4.整理資料、指出存在的問題
5.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畢業(yè)設計論文
6.配合并幫助其他組員,完成設計工作
7.整理畢業(yè)設計資料,完成答辯
課題計劃:
1.查閱相關資料,熟悉整個系統(tǒng)的工作情況 2月26日—3月02日
2.根據(jù)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畫出系統(tǒng)工作框圖 3月05日—3月16日
3.寫出設計方案 3月19日—3月23日
4.根據(jù)功能指標要求,設計原理圖 3月24日—3月28日
5.翻譯相關英文資料 3月29日—4月05日
6.整理資料,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畢業(yè)設計論文。 4月06日—4月11日
7.請知道老師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再次改 4月12日—4月16日
8.完成答辯 4月20日—4月27日
計劃答辯時間:2008年4月20日—4月27日
數(shù) 控 技 術 系
2008年 2 月 18 日
摘 要
本次設計的課題是S195柴油機機體三面粗鏜組合機床及夾具設計。本設計主要針對原有的S195機體左、右、后三個面上13個孔多工序加工、生產(chǎn)率低、位置精度誤差大的問題而設計的,從而保證孔的位置精度、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夾具部分的設計,首先,在完成對組合機床的總體設計并繪制出“三圖一卡”的基礎上,繪制夾具設計的裝配圖;夾具設計是組合機床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夾具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被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等參數(shù)。首先確定工件的定位方式,然后進行誤差分析,確定夾緊方式,夾緊力的計算,對夾具的主要零件進行結(jié)構設計。在夾具設計中,設計的主要思路是把原有的手動夾緊改為液壓夾緊方式,這樣設計主要優(yōu)點是:液壓油油壓高、傳動力大,在產(chǎn)生同樣原始作用力的情況下,液壓缸的結(jié)構尺寸比氣壓小了許多,液壓油的不可壓縮性可使夾具剛度高,工作平穩(wěn)、可靠,液壓傳動噪聲小,勞動條件比氣壓的好。解決了手動夾緊時夾緊力不一致、誤差大、精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等缺點。
關鍵詞:組合機床 誤差分析 導向裝置 夾具設計
目錄
1.緒論………………………………1
2.組合機床總體設計………………4
2.1總體方案論證…………………………4
2.1.1工藝方案的擬丁…………………………5
2.1.2機床配置型式的選擇………………………5
2.1.3定位基準的選擇…………………………5
2.1.4滑臺型式的選擇…………………………6
2.2確定切削用量及選擇刀具………………6
2.2.1選擇切削用量……………………………6
2.2.2計算切削力、切削扭矩及切削功率…………8
2.2.3選擇刀具結(jié)構………………………………9
2.3組合機床總體設計——三圖一卡………9
2.3.1被加工零件工序圖……………………………10
2.3.2加工示意圖……………………………………10
2.3.3機床尺寸聯(lián)系總圖……………………………13
2.3.4機床生產(chǎn)率計算卡……………………………17
3.夾具設計…………………………20
3.1夾具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步驟……………20
3.1.1夾具設計的基本要求………………………20
3.1.2夾具設計的步驟……………………………20
3.2定位方案的確定…………………………21
3.2.1零件的工藝性分析…………………………21
3.2.2定位方案的論證……………………………21
3.2.3誤差分析……………………………………22
3.2.4導向裝置……………………………………25
3.3夾緊方案的確定………………………26
3.3.1夾緊裝置的確定……………………………26
3.3.2夾緊力的確定………………………………27
3.3.3油缸的選擇…………………………………29
3.4夾具體的設計…………………………29
4.結(jié)論………………………………………32
參考文獻……………………………………33
致謝………………………………………34
附錄………………………………………35
英語翻譯…………………………………36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