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設計.doc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設計.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教學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繼《聽聽聲音》之后,進行的又一項關于聲音的研究。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使物體發(fā)出聲音 這部分的教學活動是從“使物體發(fā)出聲音”開始的,學生在前節(jié)課感受各種聲音的基礎上,想辦法讓本來沒有發(fā)出聲音的物體發(fā)出聲音,教學中要力圖體現與前面教材之間的聯系。教材提示可以用敲擊鑼、鼓,使它們發(fā)出聲音,可以撥動鋼尺或橡皮筋使它們發(fā)出聲音。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邊引導學生想辦法發(fā)出聲音,思考這些物體在我們沒有敲擊或撥動時候它們沒有發(fā)出聲音,而當我們敲擊或撥動它們之后,才會發(fā)出聲音,這其中有什么規(guī)律和道理。 第二部分:觀察發(fā)聲的物體 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一組組發(fā)聲和不發(fā)聲的物體,找到發(fā)聲物體有什么共同點。教材先安排讓學生對比觀察發(fā)聲的鑼鼓和不發(fā)聲的鑼鼓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可以在鼓面上放幾粒豆子或粉筆頭,這樣學生就可以明顯觀察到發(fā)聲的鼓面在振動,沒有發(fā)聲的鼓面沒有振動。 教材還安排了學生對比觀察發(fā)聲的尺子和不發(fā)聲的尺子有什么不同之處,發(fā)聲的橡筋和不發(fā)聲的橡筋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發(fā)現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沒有發(fā)聲的物體沒有振動。最后可以讓學生試試使物體停止振動,它們還能夠發(fā)聲嗎?敲擊鼓面快速捂住鼓面等。 第三部分:觀察音叉的振動 本部分是在學生已經察覺到物體的發(fā)聲與物體的振動有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的振動。先是觀察大小不同的音叉的振動,找出它們發(fā)聲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再是比較不同力度擊打音叉的實驗。 然后引導到將音叉放入水中,通過水的波紋觀察音叉振動。再去感受人的聲帶振動。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感受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聲和不發(fā)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夠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培養(yǎng)科學探究中的事實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過程,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理解“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觀察比較發(fā)聲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的區(qū)別,發(fā)現聲音產生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鑼、鼓、尺子 、橡皮筋裝置、音叉、乒乓球、鐵架臺、演示臺、哨子、課件、記錄單、彩色粉筆頭等; 學生材料:尺子、橡皮筋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把鋼尺,請同學想辦法讓它發(fā)出聲音。板書方法(壓、敲、彎……)尺子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否定用力、變形等答案。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專門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探究活動 1.老師這里還有一種材料,出示皮筋和架子,讓皮筋發(fā)出聲音的方法肯定也有很多,時間關系。我們統(tǒng)一用撥的方法。(演示)尺子發(fā)聲的方法我們已經找到了很多,用文明一點的那種進行實驗 2.討論實驗要求:請學生演示,講解注意點。聽到聲音時注意觀察皮筋和尺子是怎樣運動的?并記錄下來。 3.學生實驗: 4.交流使尺子和皮筋產生聲音的方法: 5. 發(fā)聲時的皮筋和尺子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來比畫一下嗎?出示課件圖示) 6.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的往返運動叫振動。 7.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尺子和皮筋發(fā)聲時都在振動。(板書:尺子振動、皮筋振動) (三)觀察更多的發(fā)聲物體 聲音的產生是不是和物體振動有關。兩次實驗能證明嗎?怎么辦?(多做實驗) 1.這里有個鼓,請一位同學來敲一下,大家仔細觀察它有沒有振動?(請一位學生上臺敲鼓) 2.看清楚鼓面振動了嗎? 3.有辦法證明鼓面在振動嗎?(放綠豆)(板書:鼓面振動) 4.這是一個音叉,敲一下,哎,發(fā)出聲音了,但看到它振動了嗎?怎么辦?。糠湃胨?,看到水波。(板書:音叉振動) (四)用反證的方法理解概念 我們只檢驗了4種物體還是沒有辦法肯定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如果讓正在發(fā)出聲音的物體突然停止振動,那會怎么樣?敲鼓試試。 2.同學們手中有皮筋和尺子是不是也會這樣呢?請大家試一試。 3.看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就停止了。 4.在我們的身體上也有一個可以感受振動的地方,你能找出來嗎? 5.。物體發(fā)出聲音的時候都在振動,有些物體的振動很明顯,有些不是十分明顯。(板書:振動) 6.小結延伸: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物體振動發(fā)出的聲音,請你利用課外的時間去觀察、去感受、甚至可以用其它一些方法來證明它們的振動,好嗎? 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振動) 尺子振動 皮筋振動 鼓面振動 音叉振動 …… 副板書: 拉 摩擦 彈 …… 實 驗 記 錄 單 實驗物品 發(fā)聲的方法 實驗中的運動現象 橡皮筋 直尺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教案設計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jié)《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fā)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引向生活。每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有扶到放。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yè)。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一聽,猜一猜”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fā)生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具體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聲物體和不發(fā)聲物體的狀態(tài),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開始,先用多媒體播放一些事先準備的聲音材料,讓學生做“聽一聽,猜一猜”的游戲,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是什么發(fā)出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再通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來的?讓學生大膽猜想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揭示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 首先讓學生說出實驗桌上的實驗物品:鼓、鋼尺、橡皮筋,碎紙屑。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fā)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fā)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fā)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fā)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而且是在保證自身安全和實驗器材不受損傷的情況下?!边@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fā)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fā)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fā)聲的物體并做記錄,總結歸納。 (1)、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采用固定的方式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fā)聲與不發(fā)聲現象的現象。鼓采用敲擊的方式,鋼尺采用撥動的方式,橡皮筋采用彈動的方式。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上述實驗材料在發(fā)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fā)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fā)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鼓、鋼尺、橡皮筋這些物體在敲擊、撥動、彈動這些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的做往返運動,即在運動。自然而然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教師演示實驗:敲擊過的音叉接觸懸掛的乒乓球,乒乓球彈動;敲擊過的音叉接觸水面,通過此實驗讓學生了解:一切發(fā)生的物體都在振動。 (2) 觀察鑼的振動,聽其聲音的特點,并讓學生想辦法讓鑼的回音馬上停止。通過此實驗,讓學生更深理解:振動停止聲音也隨之停止的道理 (3)觀察說話時聲帶的振動,鼻腔的振動。讓學生用摸的形式更深一步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fā)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如果振動停止,聲音會停止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看聽摸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xù)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四)、總結評價,引向生活 讓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的收獲,并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意識,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本課引領學生經歷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探究全過程,使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過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進而促進其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鼓 敲打 橡皮筋 彈 鋼尺 彈,撥 物體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 振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019 2020 年教科版 科學 聲音 怎樣 產生 教案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566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