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四 概括內(nèi)容賞析藝術(shù)試題.docx
《(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四 概括內(nèi)容賞析藝術(shù)試題.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四 概括內(nèi)容賞析藝術(shù)試題.docx(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核心突破四 概括內(nèi)容,賞析藝術(shù) ——仔細比對,關(guān)注賞析 一、認識題型特點,掌握答題步驟 對文言文內(nèi)容與表達藝術(shù)的理解與分析,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在浙江高考試題中是在一道題里呈現(xiàn)的,涵蓋了文中信息的篩選;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歸納,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文學(xué)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文章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等考點。甚至包含了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寄歐陽舍人書① [宋]曾鞏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④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 愧甚,不宣。鞏再拜。(有刪改) 注 ①宋仁宗慶歷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碑銘寫好后,曾鞏于慶歷七年寫此信致謝。②衋(x)然:傷心痛苦的樣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時運不通。④魁閎:高大,俊偉。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銘志”與“史傳”的內(nèi)容側(cè)重不同,前者表現(xiàn)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因此二者在警世勸誡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銘“不實”的原因:一是請銘的人一味想要美譽顯揚其親長而不根據(jù)事理原貌撰銘,二是撰銘之人礙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詞。 C.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 D.本文重章法,結(jié)構(gòu)謹嚴,環(huán)環(huán)相扣,起承轉(zhuǎn)合如行云流水,曲徑通幽,層層遞進,正是這種“紆徐”之筆,把作者的感謝與敬佩,表達得酣暢淋漓。 答案 A 解析 “二者在警世勸誡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錯,二者的作用應(yīng)該是相近的。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寫出“公與是”的墓志碑銘,將道德、文章并提,強調(diào)思想修養(yǎng)與寫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斂氣蓄勢,本為感謝頌揚歐公,卻先闡述道德與文章的關(guān)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極其罕有,氣勢蓄極,到文末頌揚歐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認為銘文與史傳都有警世勸善的作用,然史傳對善惡之人都會加以記載,而銘文一直以來都只記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 D.本文雖為書信,但吞吐抑揚,極盡騰挪,語言從容舒緩、紆徐百折,在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盛譽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時,也贊揚了自己的先祖。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可知,“一直以來都只記……”的說法錯誤。 參考譯文 曾鞏叩頭兩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都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的,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xué)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誡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fēng)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人情上就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具有道德素養(yǎng)、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任用人才一樣,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養(yǎng)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寫得好。所以說不是具有道德素養(yǎng)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具有道德素養(yǎng)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xué)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像我這樣學(xué)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舛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1.認識題型特點 (1)概括內(nèi)容與賞析藝術(shù)并重。 (2)題干均為“負選”型(從四項中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3)四個選項幾乎覆蓋了整個文言文材料,且順序與文本的順序有著一定的一致性。 (4)選項涉及對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對文本的藝術(shù)賞析。前者的內(nèi)容比例大。 (5)設(shè)誤點極細小。多設(shè)在文意的概括與分析上,很少放在藝術(shù)賞析上;即便放在藝術(shù)賞析上,很少放在藝術(shù)特點、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 2.掌握答題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整體速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nèi)容。 (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傳類文章,要注重分析文章寫了幾個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誰,人物之間有何關(guān)系,作者對他們的評價如何,等等;同時,還要把握文章寫了哪些事情,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 (2)感知觀點和態(tài)度。如果是雜記類文章,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所議之事作出了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表明了怎樣的態(tài)度;同時,還要結(jié)合作者、事件等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語句所蘊含的意義。 (3)分析景物和情感。如果是寫景類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寫對象的特點,分析景物描寫的方法以及作者對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達的觀點。 (4)分析觀點和論據(jù)。如果是議論性文章,考生要確定文章的觀點和使用的論據(jù)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第二步,關(guān)注細節(jié),依文索義 錯誤選項通常是把某一情節(jié)通過添加、轉(zhuǎn)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細微的改動。所以我們在審讀選項時,再細微的情節(jié),包括人物的言行、對人物的品評、動作的施動與受動、時間空間上的順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選項對文中信息的描述有兩種方式:直述和轉(zhuǎn)述。如果是轉(zhuǎn)述,我們要注意轉(zhuǎn)述的句意是否與原文保持一致。判斷選項正誤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切記不可憑印象主觀臆斷。有的選項可能牽涉原文的多處細節(jié),這些都要準確找到,不能想當然,要判之有據(jù)。如果說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應(yīng)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無中生有。 第三步,仔細比對,反復(fù)推敲 概括內(nèi)容和賞析藝術(shù)題的解題關(guān)鍵是“比對”,就是把每一個選項都與相應(yīng)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細致對比,重點關(guān)注人物與事件是否一致,時間上有沒有顛倒,空間上有沒有混淆,用詞是否妥當,有沒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對人物或事件的評價,有沒有錯誤理解某個關(guān)鍵詞或關(guān)鍵句。找到某處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對原文中的句子反復(fù)閱讀,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一般說來,只要找到,判斷出選項是否錯誤應(yīng)該是不難的。 二、針對“概括”與“賞析”部分,分別突破 (一)用“比對法”識破內(nèi)容概括部分的設(shè)誤陷阱 1.比對關(guān)鍵詞語,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題者對原文關(guān)鍵詞語故意錯解以迷惑考生。因為設(shè)誤點極其細小,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1)原文:資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薦焞(指傳主尹焞)自代。上指奏牘曰:“震亦薦焞代資善之職,但焞微聵,恐教兒費力爾?!蔽磶?,稱疾在告,除權(quán)禮部侍郎兼侍講。 (《宋史列傳一百八十七》) 選項:朱震曾經(jīng)推舉尹焞代理資善堂的職務(wù),可不久后,尹焞就又一次稱病告假,于是就一并被免去了禮部侍郎兼侍講的官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是授予官職,而不是被免去官職。 (2)原文: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zāi)、衛(wèi)之寇難無異。公(指文中人物李肅之)在御備構(gòu)筑不失其方,亦猶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于是邦也。 (曾鞏《瀛洲興造記》) 選項: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揚李肅之的大功,作者的父兄正好在李肅之的幕府參與軍政事務(wù),于是聽從父兄的囑咐寫下了這篇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對“從父兄”理解有誤,“父兄”是偏義復(fù)詞,“從父兄”即“從兄”,指堂兄。 2.比對添加內(nèi)容,看是否無中生有(于文有據(jù)) “添加”就是通過“無中生有”的方式,在選項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內(nèi)容“制造”出錯誤選項來。辨析時應(yīng)將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與原文仔細比對,從而識破“無中生有”(于文無據(jù))的陷阱。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1)原文:出西直門過高粱之橋,西北行三里許,其地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土人亦呼為“大佛寺”云,蓋明正德中,司禮太監(jiān)張雄之所建也。 (選自《清代劉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選項: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稱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間皇帝督促司禮太監(jiān)張雄建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皇帝督建的,無中生有。 (2)原文:范述曾字子玄,吳郡錢唐人也。幼好學(xué),從余杭呂道惠受《五經(jīng)》,略通章句。道惠學(xué)徒常有百數(shù),獨稱述曾曰:“此子必為王者師?!? 選項:范述曾學(xué)有所成。曾師從余杭呂道惠學(xué)習(xí)《五經(jīng)》,在學(xué)生中脫穎而出,受到老師呂道惠的稱贊和獎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獎賞”于文無據(jù),原文“獨稱述曾”只是說呂道惠對范述曾有所稱贊,并無獎賞之意。 3.比對人物,看是否張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選的材料大都是記敘性的,除全文記敘的中心人物外,還會寫到另一些人物。這類命題陷阱往往將“彼”強接在“此”上,張冠李戴。辨析時應(yīng)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稱代詞及省略句的主語是否標錯。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1)原文:越翌日,余(指袁枚)入縣署游觀。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袁枚《重到沐陽圖記》) 選項: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 (2018年江蘇卷第7題C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的是袁枚,而非兩個同事。 (2)原文:(守安慶府桐城擊退金人后),(葉秀發(fā))退居余十年,無一毫觖望意,獨憤李誠之之冤,上書訟于朝。初,誠之守蘄,蘄陷,一城士卒皆戰(zhàn)死無降者,誠之亦望闕再拜,拔劍自剄。議者不錄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發(fā)不平而訟之。 選項:桐城之戰(zhàn)后,秀發(fā)對于議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誠,反而責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書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葉秀發(fā)上書朝廷是為李誠之伸冤,而不是為自己。 4.比對時間、地點,看有無時間顛倒、地點錯誤 作答時,要了解以時間、地點為順序的敘寫特點,要善于抓住表示時間、地點(主要是任職地點)的詞語,識破命題者在時間、地點上的設(shè)誤點。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1)原文:宗質(zhì)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zhì)造朝,除知臺州。朝士云:“李臺州,曾覿姻家也。覿無子,子臺州之子?!庇枰灰姴桓以僖?,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臺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公為予言李臺州母子事。予生八年,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聞之,泣不能止,感而為之傳。 (楊萬里《李臺州傳》) 選項: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2016年天津卷第12題B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時間錯誤?!皸钊f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時間錯,應(yīng)是在李臺州去世后,楊萬里才聽到他的至孝事跡。 (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戶部勾院。使契丹,陛辭,不俟垂簾請對,乃遽詣長春殿奏事,罷知荊南。士族元甲恃蔭屢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訓(xùn)之爾?!? 選項:李若谷不畏權(quán)貴。兼領(lǐng)三司戶部勾院時,當?shù)氐暮雷逶滓姓套嫔系亩魇a多次犯法,李若谷對他施了杖刑,并說是替他的父兄教訓(xùn)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兼領(lǐng)三司戶部勾院時”錯,教訓(xùn)元甲是李若谷在荊南任知州時所為。 5.比對句間因果關(guān)系,看是否因果不當 這類干擾項往往把沒有因果關(guān)系的事件硬說成有因果關(guān)系,或者顛倒了“因”和“果”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辨析時要注意選項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詞語。在遇到涉及因果關(guān)系的選項時,一定要與原文中相關(guān)的句子比較一下,仔細分析因果關(guān)系是否恰當。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1)原文:李愬謀襲蔡州。時大風(fēng)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選項:本文描寫歷史人物客觀、真實。李愬選擇在大雪之夜攻打蔡州,軍隊夜行,人馬凍死很多,可見李愬有點貪功冒進;而且將士們都畏懼他,可見他對待部卒不夠?qū)捄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夜襲蔡州是為了出奇制勝,將士們都畏懼他,是因為他軍紀嚴明。 (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讀書,尤喜談醫(yī)書,架上醫(yī)書不下數(shù)百余種,一一倩人讀之,過耳亦輒能記憶。遂究心脈理,盡取名醫(yī)所輯諸書,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診切諸病,觸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儲藥材,復(fù)精于炮制,藥無不精,服無不效。嗣是壽花堂丸散刀圭,傾動越中。吾家十世祖為越郡名醫(yī),所開藥肆,甲于兩浙,后以陰功,子孫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復(fù)其祖?!辈雌浜笊硪?。(張岱《瑯?gòu)治募? 選項:伯凝在醫(yī)術(shù)上的成就是因為家庭熏陶,他家祖?zhèn)鞯尼t(yī)書有一百多種,儲備的藥材也很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伯凝在醫(yī)術(shù)上的成就并非是因為家庭熏陶,也非他家儲備的藥材很多,在醫(yī)術(shù)上有所成就是因為他個人努力所至,家中的藥材也都是伯凝后來自己置備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 另外,要特別關(guān)注選項中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浙江卷對此的考查,不單單是考平時的積累,更在于結(jié)合語境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因此選項中若涉及此內(nèi)容,需要調(diào)動平時的積累,聯(lián)系語境,才能準確判定。 (二)“賞析”部分要關(guān)注五個方面 浙江卷“賞析”選項涉及的角度很廣,有選材組材方面的,有藝術(shù)手法尤其是寫人手法方面的,更有語言、結(jié)構(gòu)方面的。具體說來,要關(guān)注“賞析”內(nèi)容的以下五個方面: 1.寫作對象、重點及其寫作角度。這是“賞析”首先要清楚的:該文或該段的寫作對象是誰,寫作重點是什么。如2013年浙江卷第18題A項就是“賞析”的這一點。還有,對寫作對象、重點的敘寫,要關(guān)注其正面與反面、直接與間接、明確與含蓄等常見切入角度。 2.寫作意圖。寫作意圖尤其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是浙江卷“賞析”的重點。閱讀感悟時尤其要抓住文中的議論抒情詞句來把握。 3.寫作手法。重點是寫人手法。這也是浙江卷“賞析”的重點之一。如對比手法,曾多次“涉及”。閱讀感悟時主要看其對手法的判斷是否正確。 4.寫作效果。這一點是與寫作手法等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閱讀感悟時也要看選項對手法的表達效果的判斷是否恰當。 5.語言特色。浙江卷“賞析”語言,不大重視對局部語言的賞析,而是關(guān)注全文的語言特色(風(fēng)格)。如2015年浙江卷第18題D項中的“語言質(zhì)樸流暢”就是對語言特色(風(fēng)格)的賞析。閱讀感悟時重在看其對語言特色(風(fēng)格)的判斷是否準確。 邊練邊悟 對照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看看“賞析”存在的問題。 (1)原文:楊子自鐵崖山中客錢塘,初宿市舍,脅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已而噍肉皆起癮疹,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訖即成瘡痏。亟命童秉燭,枕褥間了無一物;復(fù)睡,則噍如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明日問舍長。舍長曰:“此壁虱也。當茲旱氣熵然,城中舍皆是物。”問何狀,命童剔床第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嘔惡。楊子嘆曰:“異哉有是物也!昔玉溪生,荊舒老人,先后為嫉虱之作,而未有指斥是物者,豈其潛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見漏于指斥?余既楚其毒,乃作文罵之?!盵節(jié)選自楊維楨《罵虱賦(并序)》] 選項:作者客居錢塘旅舍,晚上被壁虱叮咬,瘙癢難忍,連忙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終于找到壁虱,感慨壁虱長相怪異,寫了這篇賦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第二天才“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作者寫此文不是因為“壁虱長相怪異”,而是因為深受壁虱叮咬之苦。 參考譯文 楊先生從鐵崖山客居錢塘,一開始住在市中客舍,身體還沒有將席子睡暖,就有東西咬身體,好像芒刺戳身一樣。不久被咬過的皮肉上都起了紅腫疙瘩,十個手指不停地抓撓,抓撓之后就形成瘡皰。急忙叫童子持燭找尋,枕頭和被褥間完全沒有任何東西;再睡,卻和原來一樣叮咬。于是搬了一張交椅,在露天坐著等待天亮。第二天問客舍的主人??蜕岬闹魅苏f:“這是壁虱啊。當今干旱之氣熾盛,城中客舍都是這東西?!毕壬儐?主人)這東西長什么樣,于是命童子拆掉床上的竹席,使壁虱現(xiàn)身。壁虱找出來之后,發(fā)現(xiàn)它長得既不像虱子,又不像跳蚤,用手指掐捏它,它的氣味令人作嘔惡心。楊先生感嘆道:“世上有這東西真是奇怪啊!過去玉溪生和荊舒老人先后寫過憎惡虱子的文章,卻沒有斥責這東西,難道它在過去隱藏而到現(xiàn)在才現(xiàn)身,抑或是它僥幸被遺漏了而沒受到斥責?我已遭受被它毒害的痛苦,于是寫文章罵它?!? (2)原文:夫霸君若齊桓、晉文者,桓不倍柯之盟,文不負原之期,而諸侯畏其強而親信之。存亡繼絕,四方歸之,此管仲、舅犯之謀也。今商君倍公子卬之舊恩,棄交魏之明信,詐取三軍之眾,故諸侯畏其強而不親信也。藉使孝公遇齊桓、晉文,得諸侯之統(tǒng),將合諸侯之君,驅(qū)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則亡矣。天下無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諸侯。衛(wèi)鞅始自以為知霸王之德,原其事不諭也。(節(jié)選自《新序商君論》) 選項:在本段中,作者運用對比、比喻等論證方法從正面論述商鞅“無信”的缺點,指出其失敗原因主要在于諸侯對秦的“畏而不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中未使用比喻論證。 參考譯文 像齊桓公和晉文公這樣的霸主,齊桓公不違背柯邑盟約,晉文公不負攻原十日為期的約定,所以諸侯害怕他們的強大就親附相信他們?;謴?fù)滅亡的國家,延續(xù)斷絕了的貴族世家,四方的國家紛紛歸附,這是管仲、姬狐偃的謀劃啊?,F(xiàn)在商鞅背棄公子卬的舊恩,放棄與魏國結(jié)交的約定,騙取了三軍之眾,所以各諸侯害怕它的強大而不親近它。假如讓商鞅遇到齊桓公、晉文公,得到諸侯的擁護,聯(lián)合各諸侯,發(fā)動天下的軍隊來討伐秦國,秦國就滅亡了。天下沒有齊桓公、晉文公,所以秦國能夠兼并天下。商鞅開始自認為了解霸王之德,根據(jù)他所做的事情看,其實是不了解的。 一、比對法專練 比對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看看選項存在什么問題。 1.原文:吾友來,亦不便飲酒,欲飲則飲,欲止先止,各隨其心,不以酒為樂,以談為樂也。吾友談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遙,傳聞為多。傳聞之言無實,無實即唐喪唾津矣。亦不及人過失者,天下之人本無過失,不應(yīng)吾詆誣之也。(《水滸傳》序,有刪節(jié)) 注 本序相傳為金圣嘆所作。 選項:作者與朋友以飲酒、閑談為樂,談話內(nèi)容不涉及國家政治,也不涉及別人的過失。但因所談傳聞無法被證實,所以讓作者覺得是浪費口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閑談為樂,而非以飲酒為樂。傳聞不實,徒費口舌,是作者故意這么說,并非真的認為是徒費口舌。 參考譯文 我朋友來了也不馬上喝酒,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全隨自己的心意,我們不以喝酒為樂,而以談話為樂。我這些朋友談?wù)摰膬?nèi)容不涉及國家政治,不單是因為安分守己,也因為路途遙遠,傳聞頗多。傳聞沒什么真的,沒什么真的也就虛耗口舌而已。他們的談?wù)撘膊簧婕皠e人的過失,天下的人本沒有過失,不應(yīng)詆毀別人。 2.原文:潮有處士黃翁保號坦夫者,其子夢星來越,從予學(xué)。越去潮數(shù)千里,夢星居數(shù)月,輒一告歸省其父;去二三月輒復(fù)來。如是者屢屢。竊怪其乃不憚道途之阻遠,而勤苦無已也,夢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長海濱,知慕圣賢之道,而無所從求入。既乃獲見吾鄉(xiāng)之薛、楊諸子者,得夫子之學(xué),與聞其說而樂之,乃以責夢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業(yè)舉以干祿。汝但能若數(shù)子者,一聞夫子之道焉,吾雖啜粥飲水,死填溝壑,無不足也矣?!瘔粜鞘且圆贿h數(shù)千里而來從?!?明王陽明《書黃夢星卷》) 選項:黃保十分向往圣賢的學(xué)問,但因為自己身處海濱,找不到可以學(xué)習(xí)交往的朋友,就把做學(xué)問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無所從求入”的意思不是找不到朋友,而是找不到方法。 參考譯文 潮州有個未出仕的讀書人,叫黃保,號坦夫,他的兒子黃夢星來到越地,向我學(xué)習(xí)。越地距離潮州幾千里,夢星住幾個月后,就請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親;回家兩三個月后,又再來越地。如此去而復(fù)返很多次了。我暗地里奇怪夢星竟然不懼路途之遙遠,而不斷辛苦地來來往往。夢星跪下來說:“我父親生長在海邊,知道向往圣賢的學(xué)問卻沒有找到學(xué)習(xí)方法。后來得以認識家鄉(xiāng)的薛先生、楊先生等人,從他們那兒知道了您的學(xué)術(shù)思想,了解您的學(xué)術(shù)思想后十分高興。就因此要求我說:‘我老了,我不指望你參加科舉,求取祿位。你只要能像這幾個人,懂得先生所說的道理,我即使吃稀飯,喝清水,死了以后丟棄在溝壑之中,也心滿意足了無遺憾了?!乙虼瞬贿h千里來向您學(xué)習(xí)。” 3.原文:歷觀前代,沈約撰《宋書》,疑立《袁粲傳》,齊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為不可?”歐陽修不為周韓通立傳,君子譏之。元聽湖南為宋臣李芾建祠,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為人臣子處無諱之朝,宜思引君當?shù)?,臣各為其主,凡一切勝國語言,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 選項:文章列舉前代修史中正反兩方面的史實,贊頌歷代帝王的盛德,批評沈約、歐陽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評沈約、歐陽修等人明哲保身”無中生有。 參考譯文 回看前代歷史,沈約撰寫《宋書》,對是否為袁粲立傳有疑慮,齊武帝說:“袁粲本是宋朝的忠臣,為什么不可以立傳呢?”歐陽修不為北周的韓通立傳,君子批評他的做法。元代聽任湖南民眾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給藏有方孝孺書的人治罪,這些都是表現(xiàn)帝王盛德的事情。作為臣子的,處于沒有忌諱的時代,應(yīng)該想著引導(dǎo)國君走正當?shù)牡缆?,做臣子的各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該回避忌諱。 4.原文:憶得初讀書時,感慈旨一言之嘆,遂志于學(xué)。是時尚在鳳翔,每借書于齊倉曹家,徒步執(zhí)卷,就陸姊夫師授,棲棲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經(jīng)及第,因捧先人舊書,于西窗下鉆仰沉吟,僅于不窺園井矣。 選項:母親教誨元稹,要他借書而讀,不窺園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學(xué)業(yè),研讀深思,終于獲得了官職與名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書而讀,不窺園井”并非母親的要求,張冠李戴。 參考譯文 記得剛開始讀書時,母親的一句教誨令我感嘆,從此就立志于學(xué)業(yè)。那時(我)還在鳳翔,常常向齊倉曹家借書,拿著書卷步行到姐夫陸翰那里拜師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讀書的開始。像這樣到了十五歲時,我考中了明經(jīng)科舉,于是就捧著先人的舊書,在西窗下研讀深思,幾乎足不出戶,專心苦學(xué)。 5.原文:富人責租,使其奴毆逋者。(石公)并錄之。主懼,匿不出;捕急,其徒計賂人代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則爾,其質(zhì)乃賤隸?!碧灰曋?,膚革皸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 選項: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傷人,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頂罪,被石公識破,最終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頂罪,而是他的黨羽謀劃收買別人來代他頂罪,曲解文意。 參考譯文 有一個富人催逼租糧,讓他的奴仆打傷了拖欠租糧的人。(石公)下令一并抓捕審訊。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黨羽就謀劃收買別人來代他頂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說:“這是富人嗎?衣服和帽子的確是富人的,本人卻是個低賤的奴仆?!眲兿乱路豢矗@個人皮膚皴裂,身體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對他處以杖刑后把他趕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 6.原文:晉安石門子早善屬詞,不樂進士業(yè),遂洗意爵祿之門,而結(jié)霞上之居,自號霞仙。善畫,善隸草,善八分書。家貧,性嗜酒,日以飲為事。由是孤潔一世,知名海內(nèi)。 選項:高石門早年才華卓著,工書善畫,因為科場失利,不以功名為意,一世孤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果不當,高石門“洗意爵祿之門”并不是因為科場失利。 參考譯文 晉安的石門子早年善于寫作,不喜歡在士子的舉業(yè)上進取,也就無意于求取官爵和俸祿之道,于是結(jié)廬隱居,自己取號為霞仙。(石門子)擅長作畫,擅長寫隸書草書,擅長八分書。(他)家里貧窮,生性嗜好喝酒,每天以喝酒為事。因此一生孤高清白,在海內(nèi)聞名。 二、模擬題精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雍里先生少為南都吏曹,歷官兩司,職務(wù)清簡,惟以詩文自娛。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時務(wù)疑之。及考其蒞官所至,必以經(jīng)世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無所可否,為識時達變。其間稍自激勵,欲舉其職事,世共訾笑之,則先生之見謂不知時務(wù)也固宜。予讀其應(yīng)詔陳言,所論天下事。是時天子厲志中興之治,中官②鎮(zhèn)守歷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從罷去。昔人所謂文帝之于賈生,所陳略見施行矣。當強仕之年,進位牧伯,為外臺之極品,亦不為不遇。而遂投劾以歸。 家居十余年,閉門讀書,恂恂如儒生??记罅?jīng)、孔孟之旨,潛心大業(yè),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謂甫弱冠入仕,不能講明實學(xué),區(qū)區(qū)徒取魏、晉詩人之余,摹擬鍛煉以為工。少年精力,耗于無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見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為文,名之曰《疣贅錄》。予得而論序之。 以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為文,其言適與道稱,謂之曰:其旨遠,其辭文,曲而中,肆而隱,是雖累千萬言,皆非所謂出乎形,而多方駢枝③于五臟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廢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狈虻绖伲瑒t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勝,則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贅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進者,吾不能測矣。錄凡若干卷,自舉進士至謝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猶自以為疣贅云。(選自歸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有刪改) 注 ①媕婀(ānē):猶豫不決,缺乏主見。②中官:宦官。③駢枝:喻多余而無用的東西。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通過與當時官場隨波逐流無所作為風(fēng)氣的對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從,不夸夸其談,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的品質(zhì)。 B.被彈劾返家,雍里先生閉門讀書,著力于文字,創(chuàng)作了不少抒發(fā)性情的詩文,他將文集命名為“疣贅錄”,明確表達了其追悔之意。 C.作者認為“文”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言語表達應(yīng)該歸于道統(tǒng),文道相稱而不贊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風(fēng)。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經(jīng)典的句子來闡述“文”“道”的關(guān)系,充分肯定了文章傳統(tǒng)的價值,巧妙地評價了雍里先生創(chuàng)作的意義。 答案 B 解析 “被彈劾返家”錯,應(yīng)為“辭官而歸”。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疣贅錄》的文集序中,對雍里先生為官時不依違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的表現(xiàn),予以高度評價。 B.作者認為文章的關(guān)鍵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會依據(jù)“道”自然呈現(xiàn)出“多”與“少”的不同形態(tài)。 C.作者回顧了自己求學(xué)、致仕、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經(jīng)歷,表達了對那種僅僅從形式與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擬雕飾的文風(fēng)的否定態(tài)度。 D.作者的語言簡潔凝練,古樸渾厚,以舒緩的語氣和生活化的筆調(diào)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文章寫得語淺情深,意蘊悠遠,頗具深意。 答案 C 解析 文章寫的是雍里先生求學(xué)、致仕、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經(jīng)歷,不是序言作者歸有光的。 參考譯文 雍里先生(顧夢圭)年輕時就擔任了南京吏部的屬官,又先后歷任兩司官職,官務(wù)清閑事簡,就用寫詩文的方式自娛。平素,言語不多,好像給人不善言辭的印象,有人就疑心他不懂當世大事。等查考他做官時所承當?shù)母鞣N職務(wù)時,了解到他在職時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們認為的平庸無能之輩。哎呀!天下的風(fēng)氣,它的流弊可以說很久了。士大夫們把依違阿曲,毫無主見,沒有什么可指責,當作是認清時勢、通達權(quán)變的表現(xiàn)。其中如果有人稍稍自我激發(fā),將本職事務(wù)干得好些,世人就都譏笑他。(這樣看的話,)那么先生被稱作“不懂當世大事”本來是適合的。我讀過他應(yīng)帝王之命陳述意見的文章,所議論的都是天下大事。當時,天子激勵意志力求達到國家振興的治理追求,國家制度中有派宦官到各處監(jiān)護軍隊的做法,歷代以來連續(xù)相承,這種制度不可免去的弊端,最終也依允他的建議而施行了免去的措施。前人所說的文帝對賈生的恩遇,也就是所陳述的建議大體能被施行。正當他四十盛年的時候,升為州郡的長官,是州郡長官中的最高級別,也不能說是沒有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最終辭官而歸。 在家居住十來年,閉門讀書,誠實恭敬,如書生一樣守禮制。探求查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的思想和孔孟之道,潛心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凡是有所著述,大多是前輩的儒家學(xué)者所沒有探究過的。他說自己當初剛剛?cè)豕谥昃瓦M入仕途當官,不能講解闡發(fā)切實有用的學(xué)問,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晉詩人古體詩的形式,模擬并加以雕飾而以為工巧。年輕時的精力,都消耗浪費在沒有實際用途的地方,現(xiàn)在深深地感到后悔,這種悔意也常常表現(xiàn)在文字之間,同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在空閑的時候他把所寫的文章編成集子,取名為“疣贅錄”。我于是有這樣一個機會,為他寫了這篇序。 我認為文章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道表現(xiàn)在外,就成為文章,文章的言語表達應(yīng)該歸于道統(tǒng),《易系辭下》說:它的用意是深遠的,它的辭語是有文采的,它的話曲折而中肯,它講的事直而含蓄,那么,這樣即使累積千萬字,都不能說是多余無用的,而且要用多種手段使似乎多余的情感都傳達出來。所以,文章不是圣人所能夠偏廢的。孔子說:“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那么人們就會依禮而行,表現(xiàn)在外就顯得美好,猶如樹干之外更有枝葉;天下無道,政治黑暗,人們不守禮法,行為不誠實,但言辭虛美,如樹干之外更有枝葉。”如果道勝,那么文辭就會在你不期望它減少的情況下自行減少;道不勝,那么文辭就會在你不期望它增多的情況下自行增多。虛美不實之文泛濫,不是因為道的多余嗎?從這就知道先生日有所進的原因了,但我不能妄自揣度。(集子)所錄入的文章總共有若干卷,從先生中進士到辭官回家之后的作品都在集子里了。然而這里所保留的文章不到他所創(chuàng)作文章的十分之一,先生還自己認為是多余無用之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樂毅論 蘇 軾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蛘咧撛唬骸皥D王不成,其弊猶可以霸。”嗚呼!使齊桓、晉文而行湯、武之事,將求亡之不暇,雖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范蠡、留侯,雖非湯、武之佐,然亦可謂剛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為者也。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赦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急擊勿失?!贝硕苏撸詾閰^(qū)區(qū)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嗟夫!樂毅戰(zhàn)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當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者?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今以百萬之師,攻兩城之殘寇,而數(shù)歲不決,師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虛者矣。諸侯乘之于內(nèi),齊擊之于外。當此時,雖太公、穰苴不能無敗。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齊人苦湣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fù)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奈何以百萬之師,相持而不決?此固所以使齊人得徐而為之謀也。 當戰(zhàn)國時,兵強相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曰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為天下笑也。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桓公、晉文公如果去做商湯、周武一樣的事,圖謀成就王業(yè),最壞的結(jié)果也就是成就霸業(yè)。 B.吳王最終被勾踐殺死,項羽被漢高祖追殺,作者用這些事例闡述了不能用狹小的仁義去破壞掉建國立業(yè)的大計。 C.作者認為,樂毅在和齊國的常年征戰(zhàn)中如果能及時停止戰(zhàn)爭,讓齊國的百姓休養(yǎng)生息,那么對生活滿足的齊國人也就沒有人有斗志去和樂毅打仗了。 D.文章敘議結(jié)合,內(nèi)容材料豐富,分析了王道和霸術(shù)的分別,闡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奪取天下的好方法。 答案 A 解析 A項與原文“雖欲霸,可得乎?”語意相反。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當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經(jīng)推行他們的仁義,但最終滅亡,原因在于他們所推行的,不足以滿足他們所追求的。 B.樂毅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濫施仁義,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C.本文借古諷今。結(jié)尾的感嘆句特別令人追昔而思今。 D.文中多次使用問句與感嘆句,既使文章活潑、有氣勢,又在說理過程中融入深深的感情色彩。 答案 B 解析 樂毅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濫施……良機”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 參考譯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業(yè)并且真正稱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湯、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業(yè)而成就了霸業(yè)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經(jīng)這樣論說:“圖謀成就王業(yè)卻沒有成功的,那最壞的結(jié)果也還能成就霸業(yè)。”唉!假使讓齊桓公、晉文公去做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事情(王道),那他們將要自尋滅亡都來不及了,即使想要稱霸,能夠成功嗎? 所謂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業(yè),用在小的地方,就會被消滅。當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經(jīng)推行他們的仁義,但是最終自取滅亡、失去國家,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所推行的,不足以來滿足他們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獲取天下的方法,卻沒有獲取天下的想法,這才可以同他說王道。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漢留侯張良,雖然不是輔佐商湯、周武王的賢臣,但也可稱得上是剛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夠有他們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吳王夫差被困在姑蘇城上,而向越王勾踐哀求保全性命,勾踐曾經(jīng)想赦免他,當時只有那范蠡認為不可以,然后擊鼓進兵攻打姑蘇城,并最終殺死吳王。(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籍突破重圍向東敗逃時,高祖也曾想罷兵西歸,可是張良上諫說:“這是上天要讓項羽滅亡,趕快追擊,莫失良機。”這兩個歷史人物,都認為小小的仁義,不足以改變我們的軍國大計。 唉!樂毅本是戰(zhàn)國時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經(jīng)聽聞過王道,這就足以使他滅亡了。議論的人認為,是因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才會被敵人用了反間計,用騎劫頂替樂毅為將,才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他們認為樂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齊的成功,完全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 然而,假設(shè)當時燕昭王還在位,齊國的反間計不能得逞,樂毅也終究會失敗。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燕國想吞并齊國,這并不符合秦國、楚國和三晉之國(趙、魏、韓)的利益。樂毅如今用百萬的軍隊去攻打(莒、墨)兩城的殘兵敗將,卻幾年時間都不能取勝,軍隊長年在外,這樣就一定會有敵人利用他的國力空虛。諸侯在內(nèi)部作亂,齊國在外面攻擊。到了這時候,即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敗。然而,樂毅用百倍于敵人的兵力,連續(xù)幾年都攻不下兩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夠,大概是因為他想要用仁義來使齊國的百姓順服,所以不能夠狠心猛攻城池而導(dǎo)致這樣的結(jié)果。因為齊國人苦于湣王的暴政,樂毅如果這時候撤退而停止戰(zhàn)爭,治理政務(wù),放寬賦稅、勞役,使農(nóng)民能夠到回到家鄉(xiāng),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齊國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單之輩又利用誰跟他去作戰(zhàn)呢?為何樂毅用百萬軍隊和兩個小城對峙好幾年卻不決戰(zhàn)?這本來就是讓齊國能夠慢慢謀劃這件事的原因。 在戰(zhàn)國時,兵力強盛的國家吞并國力弱小的國家,難道僅僅是我燕國么?拿燕國和齊國的軍隊圍攻兩座城池,并且加緊攻擊,要有消滅敵人后再吃飯的決心,難道誰會說不行嗎?哎呀!想稱王就稱王,不想稱王就要明白所處的位置,不能使兩頭都失去而讓天下人譏笑。-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 核心突破四 概括內(nèi)容,賞析藝術(shù)試題 浙江 專用 2020 高考 語文 一輪 復(fù)習(xí) 第二 部分 古代 詩文 閱讀 專題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640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