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jīng)濟學(高鴻業(yè)版)重點要點和試題集.doc
《宏觀經(jīng)濟學(高鴻業(yè)版)重點要點和試題集.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宏觀經(jīng)濟學(高鴻業(yè)版)重點要點和試題集.doc(6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宏觀經(jīng)濟學 第一部分 西方國民收入核算 1. 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所謂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是指一國或一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這使得不同時期的GDP不能夠直接比較,也使得象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生產等不通過市場的活動很難在其中得到反映;GDP核算“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相對純凈的流量指標,且該指標并不反映產品的實現(xiàn)情況;明確GDP核算的地域范圍是“一國或一地區(qū)”,注意其在核算原則上與GNP的區(qū)別。由于人們經(jīng)常把GDP作為指導和反映現(xiàn)代經(jīng)濟活動的最重要指標,因此讀者在準確理解這一重要概念的基礎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該指標的重大缺陷(如,GDP并不能準確反映一國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現(xiàn)有的GDP指標作為經(jīng)濟活動的指導有悖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等等)。 2. 國民收入的核算:這里講到核算國民收入(GDP)的兩種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環(huán)節(jié),通過加總各部門在最終產品上的總支出來得到GDP的數(shù)值。其基本公式為:GDP= C+I+G+X-M,其中:C為家庭部門的消費支出,I為企業(yè)部門的投資支出,G為政府部門的政府購買支出,X、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X-M就是國外部門的凈支出。在這四類支出中,初學者不易掌握的是I即投資支出。首先要明確這里的“投資”與日常生活中“投資”在含義上有許多不同;其次還要從不同側面了解投資的構成——從實物形態(tài)看,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從價值構成上看,投資包括重置投資和凈投資;從投資是否合意上看,投資包括投資需求和非合意投資。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資支出,這使得實際的GDP與下一章將要講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與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從分配的環(huán)節(jié)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為: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yè)轉移支付+折舊。其中前四項為要素收入,后兩項則不是要素收入。讀者須搞清楚上述各項收入哪些會進入消費者的賬戶,哪些則會成為政府和企業(yè)的收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對各宏觀收入指標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準確地把握。 3. 儲蓄—投資恒等式:儲蓄和投資的恒等,是一種定義的恒等,也是基于國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理解儲蓄—投資恒等式的關鍵,在于搞清“事前的、計劃的”指標與“事后的、實際的”指標的區(qū)別,前者是“合意”的,而后者可能包含“非合意”的部分。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有助于弄清“事前的相等”和“事后的恒等”的經(jīng)濟含義,有助于增進對下一章將要講到的均衡國民收入的條件“i = s”的理解。 兩部門經(jīng)濟的恒等式:I≡S; 三部門經(jīng)濟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門經(jīng)濟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經(jīng)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國民生產總值: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3.名義GDP:是用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4.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5.GDP折算指數(shù):即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 6.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叫最終產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用的產品叫中間產品。 7.總投資、重置投資和凈投資:總投資是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是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其中,用于補償資本消耗,以重置資本設備的投資為重置投資;總投資扣除重置投資為凈投資。 8.存貨投資:是指企業(yè)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9.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而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手中,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fā)生。 10.凈出口:即出口減去進口的差額。 11.間接稅:即稅負能夠轉嫁的稅種,如貨物稅或銷售稅、周轉稅等。 12.國民生產凈值:即國民生產總值減去折舊之后的差額。 13.國民收入:指按生產要素報酬計算的國民收入,相當于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性服務所得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14.個人收入:即從國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潤、公司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稅,然后再加上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個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稅后的個人收入。對這種收入人們擁有充分的支配權,人們可據(jù)以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水平。 ·習題解答一、判斷正誤并解釋原因 1.甲、乙兩國并成一個國家,既便兩國產出不變,其GDP亦不能與原來兩國GDP之和相等。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GDP是對一國或一地區(qū)一定時期內全部最終產出的市場度量,只要合并前后兩國產出不變,合并后的GDP亦應與原來兩國GDP之和相等。 2.國民收入核算中,凈投資可以為負,但總投資無論如何不能為負。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若存貨的縮減額加上折舊額超過了新生產的建筑和設備的總價值,凈投資為負;若存貨的縮減額超過了新生產的建筑設備的價值,總投資也為負。 3.既然折舊和間接稅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這兩項不應計入GDP。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GDP是當年全部最終經(jīng)濟成果的市場價值,折舊和間接稅無疑應包括在里邊。如將此兩項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將不是GDP,而是大致相當于NI的一個指標了。 4.個人從公司債券和政府債券上都獲得利息收入,則按照收入法,兩種利息都應計入GDP。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收入法之“收入”,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終收入。個人從公司債券中獲得的利息被視為要素報酬之一種,而政府公債利息屬轉移支付,屬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選擇正確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時,投資包括( C )。 A.政府部門提供的諸如公路、橋梁等設施 B.購買一種新發(fā)行的普通股 C.年終比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貨量 D.消費者購買但當年未消費完的產品 2.使用收入法核算GDP時,下面哪一項是不必要的( B )。 A.工資、利息 和租金 B.凈出口 C.企業(yè)轉移支付及企業(yè)間接稅 D.資本折舊 3.下列各項可被計入GDP的是( C )。 A.家庭主婦的家務勞動 B.拍賣畢加索畫稿的收入 C.晚上幫鄰居照看孩子的收入 D.從政府那里獲得的困難補助收入 4.一國從國外取得的凈要素收入大于零,說明( A )。 A.GNP>GDP B.GNP=GDP C.GNP-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宏觀經(jīng)濟學 高鴻業(yè)版 重點 要點 試題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162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