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綜合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綜合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綜合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2.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綜合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1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哪個過程從根本上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質 D.氨基酸→蛋白質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變?yōu)樯镞M化提供最初的原始材料,基因突變發(fā)生在DNA復制過程中,選A。 2.下列各項中符合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是( ) A.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變異決定,實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 B.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C.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變 D.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是個體 [答案] B [解析] 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變和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3.下列各項中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是( ) A.綿羊和山羊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 B.東北虎和華南虎經過生殖隔離形成兩個亞種 C.馬和驢交配產生騾以完成物種間基因交流 D.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屬于同一物種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內容及有關概念。物種間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離,因而不能通過雜交進行基因交流。綿羊和山羊是兩個物種,因此存在生殖隔離。東北虎和華南虎雖然經過長期地理隔離,但尚未發(fā)生生殖隔離,因此是兩個虎亞種。馬和驢是兩個物種,存在生殖隔離,因此馬和驢交配產生的騾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種間基因交流。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三倍體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兩者存在生殖隔離,不屬于同一物種。 4.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能解釋的是( ) A.產生變異的機制 B.自然選擇所起作用 C.生物的適應性 D.生殖過剩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缺陷是不能很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 5.(xx·鹽城模擬)下列有關種群和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物種基因庫的基因一般不如種群基因庫的基因豐富 B.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C.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物種的基因頻率往往保持不變 D.同一種群個體間可以相互交配產生后代,同一物種個體間也能相互交配產生后代 [答案] D [解析] 物種基因庫的基因一般比種群基因庫的基因豐富,因為一個物種可以由多個不同的種群組成。種群是生物進化、繁衍的基本單位。種群基因頻率和物種的基因頻率都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 6.如圖表示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A點種群中存在很多變異類型,這是選擇的原始材料 B.A→B的變化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C.B→C是逐代積累加強的結果 D.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的定向選擇,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 [答案] D [解析] 變異是不定向的,害蟲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 7.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進化而來的,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普通野生稻在進化過程中喪失了部分遺傳多樣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遺傳變異決定了普通栽培稻的進化方向 C.落粒性突變對普通野生稻有利,對普通栽培稻也有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蟲基因,是水稻育種的有用資源 [答案] B [解析] 在普通野生稻進化為普通栽培稻的過程中,由于自然選擇、隔離,使其與野生稻沒有基因交流,從而喪失了部分遺傳多樣性;落粒性突變對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利(傳種接代),只是不利于人收獲;普通野生稻所含有的抗蟲基因可通過育種方法使栽培稻具有抗蟲性狀,是水稻育種的重要資源,故A、C、D項正確。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而不是由遺傳變異決定的,故B項錯誤。 8.對于突變與進化的關系,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有利的突變太少,不能作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B.突變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數(shù)量,但突變了的基因都是隱性基因 C.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統(tǒng)稱為突變 D.突變的有利與否不是絕對的,往往因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而異 [答案] D [解析] 突變的利害取決于環(huán)境,無所謂有利突變多少。突變中的基因突變才可以增加等位基因數(shù)量,產生的基因有可能是隱性基因,也有可能是顯性基因。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合稱為突變。 9.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蜣螂(俗稱屎殼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僅吃糞便,還取食包括蜈蚣在內的千足蟲。與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頭部較窄而長,便于進食千足蟲內臟,后腿較卷曲,便于捕獵千足蟲。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該蜣螂進化成為新物種 B.與普通蜣螂相比,該蜣螂種群的某些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 C.頭部和后腿結構發(fā)生變化的蜣螂類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該蜣螂與普通蜣螂之間不一定產生了生殖隔離 [答案] A [解析] 從題意看出,該蜣螂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與普通蜣螂相比,種群的某些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其頭部和后腿結構發(fā)生變化的蜣螂類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只是外表發(fā)生的變化,不能說明與普通蜣螂之間一定產生了生殖隔離,該蜣螂不一定是新物種。 10.(xx·西安模擬)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xié)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C.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細菌中原本存在各種各樣的突變個體,接觸青霉素后,有抗藥性的突變個體存活了下來,沒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即青霉素選擇出了抗藥性的突變個體,而不是細菌接觸青霉素后產生了突變個體。 11.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shù)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答案] B [解析] 基因頻率的改變才能說明物種進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頻率始終等于a的基因頻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隱性遺傳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頻率在男女群體不同。 12.(xx·杭州???如圖是我國黃河兩岸a、b、c、d 4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的模型,請據(jù)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物種最終進化為b、c兩個物種,經歷了從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的過程 B.b遷到黃河南岸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內因是種群的基因庫不同 C.c物種的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則該物種一定在進化 D.欲判斷d與b是否為同一物種,只需看b與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答案] D [解析] 由圖可知,物種a經過地理隔離,最終形成不同的物種b、c,產生了生殖隔離,A正確;b遷移至黃河南岸后,已經和c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本質是它們的基因庫產生了很大的差異,B正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C正確;判斷兩個種群是否為同一物種,不但要看它們之間是否能自由交配,還需看它們交配后產生的子代是否可育,D錯誤。 13.生物物種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下列關于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不同種群的生物不屬于同一個物種 B.能相互交配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是一個物種 C.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 D.同一個物種的個體之間的性狀是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 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 14.共同進化是生物進化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有細長花矩的蘭花,有細長器的蛾,兩者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B.獵豹與斑馬的“軍備競賽”是共同進化的結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D.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就是共同進化 [答案] D [解析] 獵豹與斑馬、蘭花與蛾都是典型的共同進化的實例,捕食者一般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騰出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共同進化還包括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 15.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進行了修改,下列哪項不是修改的內容( ) A.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生物個體 B.自然選擇是生物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 C.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D.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將自然選擇學說與遺傳變異有關理論結合起來 [答案] B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單位,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發(fā)揮作用的機理等問題,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則認為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16.某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生活著一群昆蟲,經調查翅的長度和個體數(shù)的關系如下圖中曲線(縱坐標為翅的長度,橫坐標為個體數(shù))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昆蟲的性狀分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上述現(xiàn)象說明自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爭中,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進行相互選擇 D.自然選擇對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生活下來的昆蟲的翅長有的長,有的比較短,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A正確;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翅膀長的個體不容易受到海風的影響,翅膀短的個體基本不會飛,這兩種個體都容易活下來,故B錯誤;生物與環(huán)境是相互選擇,相互影響的,故C正確;自然選擇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向一定的方向改變,故D正確。 17.(xx·沈陽模擬)下列敘述與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相符的是( ) A.施用農藥可使害蟲種群的抗藥基因頻率提高 B.生物體所發(fā)生的變異都可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C.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D.物種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 [答案] A [解析] 施用農藥后通過其選擇作用可使害蟲種群的抗藥基因頻率提高;只有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基因頻率的改變可引起生物進化,不一定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 18.在一個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0%,Aa的個體占20%,aa的個體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答案] D [解析] 從題意中分析可知,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70%+20%÷2=80%,而a的基因頻率是20%,故D正確。 19.根據(jù)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圖解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屬于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補充、完善的是( ) 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B.種群基因庫是種群中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的總和 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答案] D [解析] 自然選擇學說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都認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因此D項不是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補充和完善內容。 20.圖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選擇對種群的三種作用類型,其中最易產生新物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乙 [答案] C [解析] 據(jù)圖分析,丙類型2個種群存在明顯不同的變異傾向,在自然選擇作用下容易產生新物種,故C正確。 21.有關基因頻率和生物進化的關系,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只要發(fā)生進化,基因頻率就會改變 B.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C.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頻率的改變 D.只有在新物種形成時,才發(fā)生基因頻率的改變 [答案] A [解析] 生物進化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故A正確?;蝾l率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故B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一定有基因頻率的改變,故C錯。只要有進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基因頻率一定改變,故D錯。 22.一個隨機交配的群體,某一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表現(xiàn)型的頻率是0.19,則雜合子Aa的頻率是 ( ) A.0.1 B.0.6 C.0.9 D.0.18 [答案] D [解析] 一個隨機交配的群體,可以近似于理想條件,根據(jù)哈代溫伯格定律,顯性性狀表現(xiàn)型的頻率是0.19,則aa的頻率是0.81,a的基因頻率是0.9,A的基因頻率是0.1,雜合子的頻率是2×0.9×0.1=0.18,故D正確。 23.如果一個豌豆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3,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3,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子一代各種基因型所占比例AA=4/9,Aa=4/9,aa=1/9 B.子一代各種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 C.子一代中A的基因頻率與a的基因頻率之和等于1 D.子一代中純合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增大 [答案] A [解析] 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植物,因此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都是自交,可按下式計算: P:1/3AA 2/3Aa ↓? ↓? F1:1/3AA 2/3(1/4AA+1/2Aa+1/4aa) 子一代中各種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A基因頻率=1/2+1/3×1/2=2/3,a基因頻率=1/6+1/3×1/2=1/3。 24.利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推測可知,某物種形成所需經歷的階段有( )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其進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具有變異的個體經過自然選擇,種群的基因頻率向著有利于該物種生存的方向變化;③具有變異的個別個體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得到保留;④產生了生殖隔離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物種的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強調的是種群的進化,而不是個體的進化,所以③的說法是錯誤的。 25.對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 ①環(huán)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谀軌蜻z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圩儺愂遣欢ㄏ虻摹、茏儺愂嵌ㄏ虻摹、葑儺惤涍^長期自然選擇和積累可以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拉馬克進化學說的觀點包括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①和④符合拉馬克的進化理論。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有利變異經過長期的積累就可以產生新的生物類型,所以②③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26.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下列按順序出現(xiàn)的生物類型的幾種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養(yǎng)、厭氧異養(yǎng)、需氧異養(yǎng) B.需氧自養(yǎng)、厭氧自養(yǎng)、自養(yǎng) C.厭氧自養(yǎng)、需氧異養(yǎng)、光能自養(yǎng) D.厭氧異養(yǎng)、光能自養(yǎng)、需氧異養(yǎng) [答案] D 27.仔細分析下列現(xiàn)象,不符合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的是( ) A.啄木鳥的長喙是長期啄食樹內昆蟲、反復伸長的結果 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長期不用眼睛而逐漸失去視覺 C.蛇的四肢由于長期不用而退化,因而獲得匍匐行進的習性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兩者進行著相互選擇 [答案] D [解析]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的大量觀察,提出了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進化觀點,即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也就是說,器官用得越多越發(fā)達,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tài)上的退化,題中A、B、C三項都符合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28.下列關于生物進化實例的分析示正確的是( ) A.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在不同時期兩種體色的樺尺蠖的數(shù)量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的某海島殘翅和無翅突變昆蟲類型,卻能適應大風環(huán)境,說明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C.獅(2N=38)與虎(2N=38)交配產生的獅虎獸,多只可以構成一個種群 D.昆蟲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fā)達,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這說明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答案] C [解析] 獅與虎交配產生的獅虎獸高度不育,所以多只獅虎獸不能構成一個種群,C錯誤。 29.如圖所示為種群與物種的關系圖解,關于它們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由圖中可以看出,一個物種可以有很多種群,這些種群間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 B.若物種2是由物種1形成的,則物種1一定發(fā)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 C.物種1形成物種2的必要條件是地理隔離 D.若種群1與種群2的基因頻率都發(fā)生了改變,則這兩個種群都在進化 [答案] C [解析] 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若沒有地理隔離,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確;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達到生殖隔離,則進化為不同的物種,故物種2與物種1相比一定發(fā)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由地理隔離達到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常見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生殖隔離,C錯誤;判斷是否進化的標準是看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改變,D正確。 30.如圖是有關遺傳和生物進化原理的概念圖,結合此圖,分析以下結論錯誤的是( ) A.圖中①是自然選擇,②是種群基因頻率,③是生殖隔離 B.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它只是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離不一定產生③,而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個生物個體體細胞產生基因突變,也必然會影響②的改變 [答案] D [解析] 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改變種群基因頻率,長期地理隔離導致種群基因庫出現(xiàn)明顯差異,形成生殖隔離,形成新物種,故A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故B正確。地理隔離不一定產生生殖隔離,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原因,故C正確。一個個體的變異不一定改變種群基因頻率,故D錯。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5分) 二、非選擇題(共55分) 31. (9分)達爾文在環(huán)球考察時,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觀察到13種地雀,它們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棲息條件和食物也不同,其種間雜交一般不育。據(jù)研究,它們是由一種祖地雀進化來的。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這些地雀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從南美洲大陸遷來分布到各個島,由于各個島地雀種群被海洋隔開,產生了________,種群間不能發(fā)生________現(xiàn)象。不同種群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____________,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2)由于棲息環(huán)境和食物不同,________對不同島上地雀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不同。久而久之,地雀種群的基因庫就產生了明顯差異,逐步出現(xiàn)________,形成了不同品種的地雀。 [答案] (1)地理隔離 基因交流 突變和基因重組 (2)自然選擇 生殖隔離 [解析] (1)由于13種地雀間雜交一般不育,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的生物,已經產生了生殖隔離,基因庫不能發(fā)生交流;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 (2)突變和基因重組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當基因庫的差異越來越大,最后可能出現(xiàn)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32.(9分)果蠅是常用的遺傳學研究的實驗材料,據(jù)資料顯示,果蠅約有104對基因,現(xiàn)有一黑腹果蠅的野生種群,約有107個個體,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該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的________,經觀察,該種群中果蠅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是在突變過程中產生的________,通過有性生殖中的________而產生的,使種群中產生了大量的可遺傳的________,其產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來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們都能為生物進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該種群中每個基因的突變率都是10-5,那么在該種群中每一代出現(xiàn)的基因突變數(sh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隨機從該種群中抽出100只果蠅,測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請問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果蠅白眼(b)為隱性基因,在該種群中每2 500只果蠅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蠅,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 (5)假定殘翅(v)的基因頻率為10-5,由于在正常環(huán)境條件下,殘翅果蠅難以生存,結果長翅果蠅(V)類型個體逐漸增多,V基因頻率也隨之升高,經過許多代后,長翅類型為該種群中常見類型,與其他突變類型相比,殘翅個體要少得多,這一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 (6)不同的果蠅種群之間,一旦發(fā)生了________隔離,就不會有________交流了。 (7)通過對果蠅及其他生物的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可得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________。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必要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________的方向。 [答案] (1)基因庫 等位基因 基因重組 變異 不定向的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染色體變異 原材料 方向 (2)2×106 (3)65% 35% (4)2% (5)殘翅是不利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不斷地被淘汰,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6)生殖 基因 (7)種群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突變和基因重組 自然選擇 隔離 隔離 自然選擇 生物進化 [解析] (1)某一種群的全部基因構成種群的基因庫,其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產生的等位基因,不同的生物個體通過有性生殖而使生物體內的基因進行重組,形成新的基因型,使生物性狀發(fā)生改變的原因,除了以上兩個因素外,還包括染色體變異,在這三個來源中最主要的、也是生物進化主要因素的就是基因突變,因為只有這一來源能夠產生新的基因。這些可遺傳的變異只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2×107×10-5×104=2×106。 (3)根據(jù)題意,在100個個體中,AA占35只,Aa占60只,aa占5只,即在200個基因中,A基因占2×35+60=130個,基因頻率為130÷200×100%=65%;a基因占10+60=70個,基因頻率為70÷200×100%=35%。 (4)(5)(6)(7)略。 33.(9分)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____________。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①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加劇。 ②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zhèn)€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圖2所示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的________發(fā)生了改變。 ④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圖2所示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存在反映了______多樣性。 [答案] (1)突變和基因重組(變異) 自然選擇 (2)種群 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①生存斗爭(種內斗爭) ②聯(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給分) ③基因頻率?、苓z傳 34.(10分)(xx·鎮(zhèn)江模擬)某地一年生的某種植物群體,其基因型為aa,開白色花。有一年,洪水沖來了許多AA和Aa種子,開紅色花。不久群體基因型頻率變?yōu)?5%AA、40%Aa、5%aa?;卮鹣铝杏嘘P問題: (1)該地所有的某種植物群體屬于一個________,其中全部的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________。 (2)洪水沖來了許多AA和Aa種子后,該群體的A和a基因頻率分別為________和________,發(fā)洪水后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了,這________(是/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若這一地區(qū)沒有給這種植物傳粉的昆蟲,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傳粉。在3代自交后,群體中AA、Aa、aa的頻率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這三年中,該植物種群是否發(fā)生了進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這種植物靠當?shù)氐囊环N昆蟲傳粉,且色彩鮮艷的紅花更能吸引昆蟲,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該環(huán)境中的繁殖能力強弱表現(xiàn)為:________,下圖中能比較準確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長期的選擇過程中比例變化情況的是 ( ) [答案] (1)種群 基因庫 (2)75% 25% 不是(3)72.5% 5% 22.5% 沒有 因為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變化 (4)AA=Aa>aa A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作種群,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2)發(fā)洪水后,A的基因頻率=55%+40%×1/2=75%;a的基因頻率=5%+40%×1/2=25%,發(fā)洪水后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了,這是遷入的結果,而不是自然選擇因素在起作用。(3)植物一般都是自花傳粉。在3代自交后,AA的基因型頻率=55%+40%×1/4+40%×2/4×1/4+40%×2/4×2/4×1/4=72.5%,aa的基因型頻率=5%+40%×1/4+40%×2/4×1/4+40%×2/4×2/4×1/4=22.5%。Aa的基因型頻率為5%。A,a的基因頻率分別是A=72.5%+5%×1/2=75%,a=25%;由于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改變,所以生物并未發(fā)生進化。(4)色彩鮮艷的紅花更能吸引昆蟲,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該環(huán)境中的繁殖能力強弱表現(xiàn)為:AA=Aa>aa,那么,經過長期選擇,A基因頻率會不斷增加,而a基因頻率會不斷減小,但因為AA的繁殖能力等于Aa,故a基因不會消失。 35.(9分)寄生在某種鳥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會造成鳥的羽毛失去光澤和尾羽殘缺不全,影響雄鳥的求偶繁殖。 (1)若該種群中對羽虱具有抵抗力的個體AA和Aa分別占20%和40%,則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______。 (2)請預測以后基因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將該變化在下邊的坐標中以曲線的形式表示出來。(標明基因,繪出大致趨勢即可)。 (3)研究者認為雄鳥能否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與雄鳥尾羽長短有關,為了驗證這個觀點,做了如下實驗,結果如圖所示。 ①將若干只尾羽長度相似且生長狀況一致的雄鳥均分成A、B、C三組,將________組雄鳥的尾羽剪短,把剪下來的尾羽用黏合劑黏在________組雄鳥的尾羽上。對________組雄鳥的尾羽不做任何處理,作為對照。給三組雄鳥帶上標志后放歸野外進行觀察。 ②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 (2) (3)①A C B ②長尾羽的雄鳥更能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 [解析] (1)aa的基因型頻率為1-20%-40%=40%,a的基因頻率為×100%=60%。 (2)由于aa的個體對羽虱沒有抵抗力,故aa個體將減少,a的基因頻率將降低。 (3)由圖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長,B的尾羽處在中間的長度,所以是將A組鳥的尾羽剪下粘在C組鳥的尾羽上,B組鳥作為對照;并且雌鳥筑巢數(shù)是C>B>A,由此得出雄鳥的尾羽越長越易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 36.(9分)下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2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多樣性。 (2)在種群中出現(xiàn)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__________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_____ ________。A′A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種群基因庫中的________________發(fā)生改變。 (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的是種群________________,該環(huán)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作用。 [答案] (1)基因 (2)基因突變 提供原材料 基因頻率 (3)基因交流 地理(生殖)隔離 (4)1 選擇 [解析] (1)由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基因多樣性。 (2)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yōu)樯镞M化提供了原始材料,A′A的個體的出現(xiàn)會使種群基因庫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 (3)由于兩個種群的個體之間能相互遷移,基因庫之間的基因能進行交流,故兩個種群不存在生殖隔離。 (4)由于種群1中黑色個體多,故可能生活在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綜合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第七 現(xiàn)代 進化 理論 綜合 檢測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197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