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新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州博物館新館(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蘇州博物館新館蘇州博物館新館場地設計案例分析:場地設計案例分析:1 1項目背景;項目背景;2 2用地劃分;用地劃分;3 3. .與城市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城市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4 4. .地形地貌及當地氣候的分析及利用;地形地貌及當地氣候的分析及利用;5 5. . 建筑功能劃分;建筑功能劃分;6.6.場地交通體系分析(場地出入口、人場地交通體系分析(場地出入口、人流及車流);流及車流);7.7.景觀分析;景觀分析;8 8 建筑方案分析;建筑方案分析;9 9 結語結語1 1.1.1 項目簡介:項目簡介:蘇州博物館新館選址位于歷史保護街區(qū)范圍,緊靠世界文化 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
2、忠王府。具體在忠王府以西,東北街以北,齊門路以東和拙政園以南地塊,占地面積約10750平方米.設計單位:貝氏建筑事務所 蘇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公司設計人:貝聿銘 林兵 宋希民 顧柏男 任松 竣工時間:2006年6月30日建設地點:蘇州市東北街項目參數:總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0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積:8000平方米 建筑高度:16米建筑層數:地上2層,地下1層 一、項目背景一、項目背景蘇州博蘇州博物館物館忠王府忠王府拙政園拙政園1.2 1.2 項目的提出:項目的提出: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蘇州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邀請貝聿銘來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能使蘇州博物館獲得
3、極高的名人效應和品牌優(yōu)勢,同時,通過這個窗口,能進一步提高蘇州的知名度,擴大蘇州的影響,使世界進一步了解蘇州,讓蘇州進一步走向世界.1 1.3 .3 項目選址項目選址: :選址是不可避免的話題 。關于蘇州博物館選址工作,從1999年6月開始,長達近3年方花落伊家。其間,先后對:人民路東側的工人文化宮地塊;人民路西側工人文化宮對面電子市場地塊;北寺塔以東、西北街以北地塊;潘儒巷以北臨頓路以東地塊;園林路以東、潘儒巷以北地塊;齊門路以東、東北街以北地塊,進行過反復比選,經審慎考慮,最后選定第六地塊1 1.4 .4 選址優(yōu)勢分選址優(yōu)勢分析:析:第一,它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所處歷史街區(qū)的
4、環(huán)境;第二,利用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建設新館,有利于節(jié)約投資,又易于新館老館相得益彰;第三,由于歷史原因,該地區(qū)已形成文化核心區(qū)域,加建新館,有助于彰顯名城特色,提升古城優(yōu)勢。 在拙政園和忠王府旁建蘇州博物館,符合保存一種整體文化的設想。一個嵌合在吳文化整體環(huán)境中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拙政園拙政園忠王府忠王府二、用地劃分二、用地劃分: :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地塊已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qū);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
5、映襯,十分和諧。三路布局與中軸線三路布局與中軸線三、三、與城市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城市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蘇州博物館北倚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東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南對蘇州“文化長廊”起點東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齊門路。選址大膽顯赫,又蘊涵深刻。3.1 3.1 周邊環(huán)境關系周邊環(huán)境關系 總平面的布局, 在近似于方正形九宮格的基礎上進行建筑空間的加減法處理, 不但使博物館平面完美的鍥入拙政園與忠王府的總體布局中, 更與蘇州古城棋盤式的城市肌理融為一體, 真正做到不突兀。并將博物館主入口設置在南面東北街上, 既不對城市主干道齊門路的肌理與交通造成影響,又保證了整個建筑的格局與周邊傳統(tǒng)建筑營建模式的統(tǒng)
6、一性。齊門路齊門路東北街東北街3.2 3.2 總平面的布局總平面的布局 在平面組織中, 利用庭院進行空間的組織與圍合,將展廳空間分散布置, 保證了建筑群體“不大” 的整體外觀形象。 新館采用三條軸線的布局,與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諧。3.3 3.3 平面組織平面組織新庭院和補園之間的水平隔墻改成和小姐樓平行的兩段折墻,在解決功能要求的同時,更加和諧。新館建筑的西北端和東北端都留出了消防通道。3.4 3.4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 與拙政園、忠王府交界處理與拙政園、忠王府交界處理博物館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內, 展廳盡可能的布置在地面一層和地下一層, 局部設置二層, 建筑總高度控制在16m 以內,
7、未超出周邊古建筑的最高點,遵循了不高的設計原則。3.5 3.5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3.6 3.6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 色彩上, 沿用了蘇州古民居中常用的黑白灰, 進一步實現了建筑與整體環(huán)境的融合, 彰顯出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特色。四、場地交通體系分析四、場地交通體系分析東北街東北街齊門路齊門路總入口總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地下車庫入口地下車庫入口4.1 4.1 場地場地出入口出入口行政行政辦公辦公商商店店展廳展廳展廳展廳現代現代 藝術廳藝術廳4.2 4.2 人流及車流人流及車流五、地形地貌及當地氣候的分析及利用五、地形地貌及當地氣候的分析及利用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qū),
8、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屬于夏熱冬冷地區(qū)。對此,貝聿銘采用了地下層節(jié)能保溫與天窗采光等系列適應氣候的措施。5.1 5.1 天窗采光:天窗采光: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5.2 5.2 地下室節(jié)能保溫:地下室節(jié)能保溫:蘇州博物館采用了一層地下室的構造方式,這樣解決了現代建筑的層高對周邊古園林建筑的揉合問題的同時也考慮了建筑的節(jié)能保溫效應。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考慮了防水防滲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地下室有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在設計
9、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滲材料,以保證博物館的溫度舒適,這包括對參觀者以及文物保存的舒適。博物館的窗都有玻璃相隔,這也是為了控制室內展覽溫度等技術要求。六、景觀分六、景觀分析析蘇州博物館新館由于位于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繁盛處,在景觀的營造上,明顯地采用了中國古典園林通過空間開合、大小、繁簡的對比手法來營造空間的手法,但同時,又結合了中西方景觀中常用的以軸線展開博物館景觀的局部構圖上??v軸線縱軸線橫軸線橫軸線6.1 6.1 軸線與主次關系軸線與主次關系貝聿銘采用中心山水庭院連接依附于它的各個空間院落的手法來處理空間的主次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突出中心庭院的重要性。同時,中心庭院位于博物館縱軸線的上
10、,是整個行進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庭院的中心是一個大水面,有橋一座橫臥于水面之上,將水面分成大小兩個部分,建筑物和點景之物皆沿著水池四周布置。水之西有一座外觀現代的玻璃頂六角亭突出池水之上,此亭可作為游人駐足休息之處,又可憑欄觀賞庭院景色,同時也是池西風景畫上的構圖中心,向外“看”的同時又“被看”。與大堂隔水相望的水之北岸,是貝聿銘用一組泰山石做出的掇山石景。在水池對岸,隔橋遠望這組石景,通過空間的滲透,這組寫意的群山越發(fā)顯得深遠,富有層次,也從視覺上拉伸了原本有限的隔水觀山的距離。同時,這里借用了一墻之隔的拙政園的景觀,是整個空間更有層次。6.2 6.2 對比對比博物館中,貝聿銘多次使用中國古典
11、園林中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大小空間的對比,形成不同景觀空間感受。在這里,我們具體舉一個例子。在西路展覽游線末端,有個不足10的小院做收頭。這個小院四面都有墻做圍合,只有一條汀步小路在庭院的兩面墻上做出了開口。汀步小路又有著十分強烈的引導性,向我們暗示著穿過小庭院后的空間。在封閉的小庭院中,人的視野處于收束的狀態(tài),小庭院外兩旁列植的竹子,又延長了游人視線封閉的時間。待穿過小庭院及竹林,再次走進中心山水庭院時,視線突然開放起來,水面遼闊開朗的感覺更加突出,驚喜也悠然而生。這種空間大小、開合的對比,給游人以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形成含蓄而有變化的空間序列。強烈的引導性與強烈的引導性與視線的延長視線的延長
12、6.3 6.3 呼應呼應蘇州博物館在很多細節(jié)上與跟它一墻之隔的拙政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整個呼應關系的高潮就在那分隔蘇州博物館與拙政園的墻體上。首先,庭院和拙政園之間的水平隔墻改成和小姐樓平行的兩段折墻,在解決功能要求的同時,更加和諧。庭院借拙政園的景作為整個庭院的遠景,新舊園景融為一體,豐富白墻的空間感。小姐樓小姐樓斜墻斜墻七、建筑功能分析七、建筑功能分析一層平面圖一層平面圖 新館建筑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qū),東部為次展區(qū)和行政辦公區(qū),沿南北方向層層遞進。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西,中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但在具體
13、設計過程中又打破對稱絕對對稱,在大堂以北的區(qū)塊刻意采用了非對稱的形式。展廳現代藝術展廳公共空間辦公及輔助用房停車場豎向交通商店及餐飲7.17.1平面功能分析平面功能分析地下室平面圖地下室平面圖展廳停車場行政及輔助用房豎向交通多媒體室貴賓室新館以地面一層與地下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內,僅中央大廳與西部展廳設有地上二層,相當部分的展室放在地下,面積達8950平方米展廳行政及輔助用房豎向交通二層平面圖二層平面圖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筑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1/5空間。八、方案分析八、方案分析中而新,蘇而新中而新,蘇而新 “ “蘇州園林是過去鼎盛時期的產蘇州園林是
14、過去鼎盛時期的產物,現在無論怎么造都無法超越,只有在傳統(tǒng)物,現在無論怎么造都無法超越,只有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8.18.1天地容于方寸之間天地容于方寸之間內聚內聚倘若將平面拓撲處理,可近似得到一個九宮格,用建筑實體和開放空間區(qū)分格子,開放空間可以看做部分各自消減,而每個格子來看則是一個向心的方形空間。是對內聚性的雙重注解和強調,從而喚起人們心底對“中”的印象,身處于方形空間的中心,四方的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能讓人停下腳步展開思索。8.2“8.2“幾何學永遠是我的建筑的內在支撐幾何學永遠是我的建筑的內在支撐”8.2.1 8.2.1 平面平面蘇州博物館通過清晰的幾何學操作塑造了一
15、種類似珍寶盒的建筑形象。從形體構成的角度分析,入口大廳的造型來自正八邊形,內正方形和內接菱形的幾何關系,而兩個主展廳的造型來自外正方形,正十字型和內正方形的幾何關系。8.2.2 8.2.2 立面立面江南古城鎮(zhèn)里的屋頂都是同質同坡的,但由于房屋的高低不同,房屋的大小不同,朝向組合,分間分房的不同,而出現多樣的瓦屋面的交接和錯合,從高處看去一大片的屋頂的瓦頂,都是兩坡頂,一個個院落是主體,但許多屋頂的交接錯落卻顯得非常豐富有變化。而新館的屋頂形體演繹正是來源于這蘇州城內古建筑縱橫跌宕的屋頂景觀。21坡屋頂是以幾何體切削的方式出現的,屋頂部分的三角形,是完全取自蘇州老房子屋頂的比例,豎邊是1,橫邊是
16、2,這是江南水鄉(xiāng)瓦頂木屋架的模數。入口處的中式大門框,主軸線的左右長廊,大廳頂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體。提取了傳統(tǒng)的比例和尺度,將幾何圖形與空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體量交接處的勾線處理既強化了幾何構成,也表現了江南的清秀風格。與貝律銘的其他作品一樣,蘇州博物館的室內空間與外部造型高度統(tǒng)一,遵循了現代主義的內外一致原則,以抽象為心理基礎,堅持現代主義的幾何學思路,在特定的地點塑造出具有文化特征的作品。8.3 8.3 讓光線來做設計讓光線來做設計走進中國三角屋頂樣式的門頭入口,迎面大廳是一個精巧通透的多面體,突破了中國創(chuàng)痛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約束。透亮的窗洞從不同的方向透進大廳
17、的光線,天窗突出的光影效果使大廳顯得異常生動。溫婉柔和的光線與蒼勁有力的拉索形成一張一弛的對比。與大廳相連的橫向的主軸廊道,是一個光線設計的佳作、橫截做人形的長廊頂是特制的玻璃和木貼面的金屬板條,透光不眩眼,柔和又有光影,生動了空間,宛若竹林里的效果。廊不長但有高低起伏,增加了深邃感。展廳中設置天窗或者高側窗,并通過看似木材的金屬格柵進行處理,避免陽光直射對展品的破壞及可能造成的眩光,為展廳空間帶來自然柔和的自然采光。同時配合和人工照明,塑造了一個靈動的光空間。8.4 8.4 館舍就是展覽品館舍就是展覽品為配合展品舍棄了大尺度的展覽空間,特意設計了適合中國展品展示的小展示柜。展廳中一座鎏金的寶
18、塔四周空靈,背景是空窗翠竹的襯托,引導人思考中國書畫陳列的高墻面更適于中國人觀賞字畫的習慣特意做了一個宋畫齋,是一個原樣復原的宋代民居廳堂,屋頂用蘇北濕地生長的紅茅草鋪筑,所有構造全部用傳統(tǒng)工藝修造,將參觀者引入宋代的時空8.5.1 8.5.1 掇山掇山“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取汲于中國的山水畫的“貝氏”假山8.5.2 8.5.2 理水理水園中共兩處理水主題園大面積水池和室內蓮花池主題園“天地無限景”荷花池中有瀑布沿坡道而下,十分壯觀。與建筑邊線形成對比,且與拙政園之水體相接,既加強了兩邊融合,又表達“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意。8.5 8.5 細節(jié)元素細節(jié)元素園中的綠植,都是貝老親自爬山選樹,從樹
19、的冠幅,樹形,高矮,自然屬性等方面綜合考慮,聽取園林專家意見進行選苗,根據對總體效果的把握,審時度勢的進行園林布局。放棄了傳統(tǒng)園林追求的層次性和豐富性,突出了單株的觀賞。東門北側兩棵松樹,南側一顆梅花,涼亭南側一顆桂花,西側一片竹林,西部展區(qū)一個小庭院中,栽種了一顆石榴,樹旁以太湖石為配景。對竹林進行梳理,做到疏密有變化,具有自然形態(tài),要能透過竹林隱約看到西部建筑的門洞東廊對景的紫藤園中,兩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手植的百年紫藤,以示與老園的文化傳承8.5.3 8.5.3 植物植物8.5.4 8.5.4 安亭安亭亭是現代的形式鋼結構,雙層,亭頂為玻璃并覆蓋木飾貼面格柵,結構柱上放置照明燈
20、具,亭中部為洗漱臺。在主庭園西側水際安亭,亭懸于水面,北可觀石與橋,東側建筑與松梅也盡收眼底,南側與大堂的親水平臺以及建筑立面互為對景,西側為綠色的竹林背景。以亭為中心營造出簡約的意境。亭的平面和立面尺度有些偏大,是整個主庭院空間較壓抑;亭的鋼結構過于遷徙和粗糙,沒有中國古亭的比例和尺度感;亭的檐口過低,遮擋了觀賞者的大部分市縣,使亭內過于陰暗;亭中部的洗漱臺功能含糊,并占用了亭內的主要空間8.5.5 8.5.5 設臺設臺8.5.6 8.5.6 置橋置橋現代手法的橋直線,斜線,折線的交叉,一側可觀賞倒映在水中的建筑和亭臺,一側可觀賞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掇山石景,橋斜向西,感覺水面更加寬闊,山峰
21、更加俊逸,營造出動靜結合的意境。橋的兩側放置兩塊天然墊腳石,切一刀后平滑的與橋平接,是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臺的設計營造了空靈的意境,也體現了對觀賞者的思考,作為一個供人停留和留影的點,是西側建筑和亭的一個控制點。8.5.7 8.5.7 疊瓦疊瓦8.8.8 8.8.8 布燈布燈主入口的黑色矮燈柱,黑色直角光面花崗巖石材,中為方形玻璃,優(yōu)雅大氣博物館室內懸掛的鋼結構六邊形燈,墻上方洞的內藏燈,古藤園頂部鋼格柵的內藏燈,充滿現代高科技的氣息,與建筑融為一體,營造出以小見大的意境。 保持了傳統(tǒng)粉墻黛瓦的色調,鋪設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石隱喻代替瓦片。黑中帶灰的中國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變成深灰色,屋
22、面與墻邊邊飾與白墻相配,營造出望遠的意境燈的設計有多種形式,力求在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中推陳出新。“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的處理很重要要氣派,但又要有邀人入內的感覺要氣派,但又要有邀人入內的感覺博物館是公博物館是公共建筑,我想在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使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共建筑,我想在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使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時,游客一進大門,就應該感受到蘇州博物館的氣派。時,游客一進大門,就應該感受到蘇州博物館的氣派?!?.5.9 8.5.9 構門構門在東北街的博物館主入口,門的設計是現代的形式,鋼結構的大門頂棚,鋼格柵伸縮門,朱紅色推拉門,與右側白墻上的黑色館名題字融合成一個整體
23、。八角中央大廳入口極具現代感的幾何形式大圓孔直接脫胎于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月亮門,用鋼和玻璃設計,展示了一個用現代材料而又具傳統(tǒng)韻味的大門形式,營造出深悄的意境。亦反映了這種雅致而微妙的用現代設計來隱喻傳統(tǒng)的手法和思路。8.5.10 8.5.10 琢窗琢窗“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他放進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他是一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他放進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他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他的外頭。個畫框,花園永遠在他的外頭?!倍嗵幉捎矛F代材料的花窗來借景在大堂北側設平臺,兩面墻上開兩個六方式花窗,將涼亭和花樹納入眼簾在西廊行走過程中設兩個六方式花窗,邊走邊看庭園美景西門也設一
24、個六方式花窗,透出庭院中的綠色竹林,營造出探幽的意境東廊透過紫藤園,可看到茶室的東墻上鋼結構的海棠花漏窗,中為冰裂式圖。東側展廳其中一扇窗,對著原址特意保留的百年玉蘭樹,花開之日,必定幽香暗涌。在虎丘云巖寺塔展廳,方窗上負一層薄紗,借外圍朦朧之亭臺水石,不僅給幽暗的展廳采光,而且讓人不經意間抬頭遠眺窗外美景。小組成員的感想:小組成員的感想:余嘉文:余嘉文:從平面來看,博物館和周圍的拙政園,忠王府在布局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大量的庭院以及展廳在空間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層層遞進,這都符合蘇州古城民居的生長規(guī)律。 這正如貝律銘所說:“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guī)劃”,場地設計要承接過去歷史的印記鄧詩茵:鄧詩茵: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的結合從大環(huán)境到細部設計都處理的如此恰當,當所有的細節(jié)都指向源頭的時候,建筑與環(huán)境是多么的和諧甘雪瑩:甘雪瑩:蘇州博物館將優(yōu)秀的蘇州園林造園手法、現代生活需要和現代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從地域文化特征出發(fā),以蘇州傳統(tǒng)的山水庭院的方式來布置展覽、引導游人參觀,讓游客有在自己家中閑逛的親切感與舒適感。這種親切感與舒適感也是很多場地設計中所缺少的。周挺:周挺:當建筑與環(huán)境的結合之時就是設計的開始,簡單而和諧楊佐一:楊佐一:蘇州園林是過去鼎盛時期的產物,現在無論怎么造都無法超越,只有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很欣賞這句話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