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專題10 文言文閱讀課件.ppt
《高考語文 專題10 文言文閱讀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語文 專題10 文言文閱讀課件.ppt(13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專題十文言文閱讀,考綱內容解讀,固基礎助識記,一、實詞(一)常見古今異義詞B卑鄙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不好今義:壞。不行今義:不可以。,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古義: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門豹治鄴》)古義:不能走路。例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C春秋今義:①春季和秋季,常用來表示整個一年,泛指歲月。操持今義:料理;籌劃。,②時代名稱。古義:①年齡。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漢書》)②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逍遙游》)③書名。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報任安書》)古義:握著,拿著。例如: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蘇武傳》),從容今義: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從而今義:連詞。初一今義: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古義:①言語舉動適度,得體。例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屈原列傳》)②舉動。例如:從容中道。(《中庸》)古義:從,跟隨;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古義:剛開始。例如: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赤壁之戰(zhàn)》),D地方今義:①泛指空間的一部分;②民間;③地區(qū)。東面今義:東邊。大方今義: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古義:①當?shù)氐氖?。例如:在外監(jiān)司牧守,亦皆貪鄙成風,不以地方為意。(《方臘起義》)②土地方圓。例如:江東雖小,地方千里。(《項羽本紀》)古義:臉朝東。例如:東面而視。(《秋水》)古義: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例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大風今義:風力很大的風。怠慢今義:冷淡;客套話,表示招待不周。,古義:麻風病。例如:可以已大風。(《捕蛇者說》)古義:松懈,輕忽。例如: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勸學》),F風流今義:指跟男女間情愛有關的;輕浮放蕩。非常今義:副詞,十分,極。,古義: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②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例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③學問才華,雍容的風度。例如:遙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古義:名詞,意外的變故。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扶老今義:扶著老人。反復今義: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復。逢迎今義:奉承,拍馬屁。,古義:手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古義:書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馬諫議書》)古義:迎接。例如: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并序)》],G感激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chǎn)生好感。更衣今義:換衣服。故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事情。,古義:感動,奮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古義:上廁所。例如: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古義:先例,舊事。例如: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H或者今義:副詞,或許;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J絕境今義:走投無路之處,沒有出路的境地。即使今義:表示假設的讓步(連詞)。,古義: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論》)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古義:即,就;使,讓。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西門豹治鄴》),具體今義:明確,不抽象,特定的。結束今義:事情發(fā)展或進行到最后階段,不再繼續(xù)。交通今義:①往來通達;②原是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統(tǒng)稱,現(xiàn)僅指運輸事業(yè)。,古義:具,具備;體,形體。例如: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古義:整裝。例如: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馮婉貞》)古義:①勾結。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論貴粟疏》)②互相通連。例如: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并序)》],舉手今義:表贊同,或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鞠躬今義:彎身行禮。,古義:①動手。例如:先生舉手擊狼。(《中山狼傳》)②告別時的動作。例如: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并序)》]古義:①彎著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傳》)②恭敬地、謹慎地。例如: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古義:①可愛。例如: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并序)》]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古義:可,可以;以,憑,靠。例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K可憐今義: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憐憫。可以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開張今義:店鋪開業(yè)??珊藿窳x:令人憎恨,使人憎恨??谏嘟窳x:由說話而引起的誤會或糾紛。,古義:廣泛。例如: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古義:痛惜。例如: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三國志》)古義:口和舌,指說話。例如: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后序》),慷慨今義:不吝惜。L烈士今義: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老子今義:①父親,②男性的自稱(含傲慢意,用于氣憤或開玩笑的場合)。,古義:①理直氣壯,意氣激昂。例如: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指南錄〉后序》)②感慨,悲嘆。例如: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傳》)古義:剛直俠義之士。例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古義:老人。例如:遙望老子杖藜而來。(《中山狼傳》),老大今義:①長子,②排行第一的人,③船夫。M美人今義:美貌的女子。面目今義:①面貌;②面子,臉面。,古義:年紀大了。例如: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行(并序)》]古義:妃嬪。例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面部。例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N南面今義:南邊。P便宜今義:①讀音為pinyi,指(物品)價格低。②讀音為,古義:面南而坐,即稱帝。例如: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讀孟嘗君傳》)biny,指方便合適,便利。古義:①有利于治國、合乎時宜的辦法或建議。例如: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漢書張釋之列傳》)②因利乘便,見機行事。例如:(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廉頗藺相如列傳》),Q前進今義:向前行動或發(fā)展。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古義:前,走上前去;進,奉獻。例如: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指父母兄弟,統(tǒng)指家里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zhàn)》),其實今義:實際上(副詞)。R肉食今義:肉類食物。,古義:①它(們)的果實。例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②實際情況。例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古義: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例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S身體今義:軀體。束手今義:捆住了手,比喻沒有辦法。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古義:親身體驗。例如:身體力行。古義:投降。例如: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余叩所以。(《獄中雜記》)②……的原因。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來……的,……的憑借。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稍稍今義:稍微。雖然今義:用于讓步復句的關聯(lián)詞。,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例如: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古義:雖,盡管;然,如此;盡管如此或雖說如此。例如: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山東今義:山東省。,古義:①戰(zhàn)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qū)為山東,也叫關東。例如: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必舉兵而向趙矣。(《史記蘇秦列傳》)②指戰(zhàn)國時秦國崤山、函谷關以東之楚、趙、韓、魏、燕、齊六國。例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③泛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例如:晉兵先下山東。(《史記晉世家》),T痛恨今義:深切憎恨;極端憎恨。同志今義:①為共同的理想、事業(yè)而奮斗的人,特指同一,古義:十分遺憾。例如: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政黨的成員;②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或不遠千里而致。(《甘薯疏序》),W無論今義:條件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無日今義:副詞,表示不間斷,很久。,古義:更不必說。例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古義:沒有多少日子,很快。例如: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ā冻啾谥畱?zhàn)》),無賴今義:①放刁撒潑,蠻不講理;②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古義:①胡作非為。例如: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jié)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段太尉逸事狀》)②調皮可愛。例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X犧牲今義: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宣言今義:表示政見的公告。,古義:供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牲畜。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古義:揚言,宣揚。例如: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保ā读H藺相如列傳》),學者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子今義:①北方人稱男孩,②對青年人的鄙稱。,古義:①求學的人。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②有學問的人。例如: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張衡傳》)古義:①小孩子(有貶義)。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并序)》]②長輩稱晚輩。例如: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陽貨》),Y因而今義:表示結果的連詞。以往今義:從前,以前。殷勤今義:熱情而周到。,古義:因,因為,趁機;而,做連詞用。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以后。例如:從今以往二年,適子不聞孝。(《管子大莊》)古義:懇切慰問。例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zhàn)》),魚肉今義:魚的肉。一毛今義:一角錢。,古義:①比喻被欺凌的對象。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動詞,比喻欺壓、殘害。例如:魚肉百姓,以盈其欲。(《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古義: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于是今義:承接連詞。Z指示今義:為指導工作而發(fā)出的口頭或書面意見。至于今義:連詞,表示另提一事。,古義:于,介詞,在;是,代詞,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古義:指出,給人看。例如: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終于達到某種程度。例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祖父今義:父親的父親,爺爺。智力今義:理解事物的能力。作文今義: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古義:祖輩和父輩。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古義:智,智謀;力,力量。例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古義:寫文章。例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中心今義: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場合或指揮機構,③事物中間今義:當中。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心。古義: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jīng)小雅隰?!罚┕帕x:中,當中;間,夾雜著。例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古義: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丈人今義:岳父。致意今義:表示問候。,古義: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例如: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古義:把自己的心意表達于人。例如:寧可致意耶?(《柳毅傳》),(二)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要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數(shù)詞的活用等。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況:1.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2.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二、考綱規(guī)定考查的18個文言虛詞強化識記第一組,①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④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⑦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⑧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1.而,,,,,,,,,,自我校對1.①連詞,表示目的關系,譯為“為了、為的是”,②連詞,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并且”③連詞,表示遞進關系,譯為“并且”“而且”④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⑤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譯為“但是”“卻”⑥連詞,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如”⑦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⑧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的”,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④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⑥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2.何,,,,,,,②疑問代詞做賓語前置,“什么”③疑問代詞做賓語前置,“哪里”④疑問副詞,“為什么”⑤疑問副詞,“怎么”⑥副詞,表程度深,“多么”,自我校對2.①通“呵”,“喝問”,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③延佇乎吾將反(《離騷》)()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⑤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⑥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3.乎,,,,,,,,②語氣助詞,表示推測,“吧”③語氣助詞,表示句中停頓④語氣助詞,表示感嘆⑤語氣助詞,表示疑問,相當于“嗎”或“呢”⑥用作介詞,相當于“于”,表示比較⑦助詞,用于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自我校對3.①介詞,相當于“于”,表示對象,①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③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項羽本紀》)()④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⑤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4.乃,,,,,,②副詞,表轉折,“竟、卻”③表示范圍的限定,相當于“僅僅”“只”④副詞,表肯定,相當于“就是”“原來是”⑤代詞,表第二人稱,“你的”,自我校對4.①副詞,表承接,“才”,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②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③其皆出于此乎(《師說》)()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⑤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⑧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⑨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⑩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5.其,,,,,,,,,,,②語氣助詞,無義③語氣副詞,表揣度④副詞,“豈,難道”⑤指示代詞,表遠指,“那、那個、那些”⑥代詞,表第三人稱,“他”⑦副詞,表假設,“如果”⑧代詞,表第三人稱,可譯為“他的”⑨代詞,表第一人稱,指自己⑩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自我校對5.①語氣副詞,表婉商語氣,①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并序)》]()②馳椒丘且焉止息(《離騷》)()③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⑤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⑥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⑦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6.且,,,,,,,,,②副詞,“暫且”③副詞,“將要”④連詞,表并列,“一邊……一邊”⑤副詞,表示另提一事,“再說”⑥句首語氣詞,“還有”,表示進一層⑦連詞,表并列關系,“并且”⑧連詞,表讓步,“尚且”,自我校對6.①副詞,“姑且”,①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殽之戰(zhàn)》)()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⑤吾兒,久不見若影(《項脊軒志》)()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jīng)衛(wèi)風氓》)(),,7.若,第二組,,,,,,,②代詞,表第二人稱,“你們”③動詞,“似,好像”④代詞,“這樣”⑤做定語,表領屬,“你的”⑥助詞,用于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的樣子”,自我校對7.①連詞,表假設,相當于“如果”,①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②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宋書沈慶之傳》)()③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8.所,,,,,,②量詞,多用來計算建筑物③助詞,和前面的“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動④助詞,和“以”連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緣故”⑤助詞,和“以”連用,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用來……的、……的憑借”,自我校對8.①助詞,用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的詞組,指代人或事物,①為吾子之將行也(《殽之戰(zhàn)》)()②慎勿為婦死[《孔雀東南飛(并序)》]()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④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⑥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報任安書》)()⑦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9.為,,,,,,,,②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③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④介詞,被⑤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⑥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⑦語氣詞,用于句尾,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自我校對9.①介詞,可譯為“在”,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馳椒丘且焉止息(《離騷》)()④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⑤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禪山記》)()⑦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⑧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⑨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10.焉,,,,,,,,,,②兼詞,相當于“于何”,“在哪里”③兼詞,于彼,在那里④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的樣子”⑤代詞,相當于“之”⑥代詞,相當于“之”,表處所⑦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陳述語氣⑧疑問代詞,相當于“何”,“怎么”“哪里”⑨代詞,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自我校對10.①兼詞,相當于“于此”,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③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④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⑦毋從俱死也(《鴻門宴》)(),,11.也,,,,,,,,②語氣助詞,用于句尾,表示原因③語氣助詞,用于句尾,表示感嘆④語氣助詞,用于句尾,表陳述語氣⑤用在句中,表示語氣的停頓⑥語氣助詞,用于疑問句尾加強疑問語氣⑦語氣助詞,用于句尾,表祈使語氣,自我校對11.①助詞,表判斷和肯定,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戰(zhàn)》)()②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鴻門宴》)()③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⑤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⑥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⑦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⑧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⑨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記》)(),,12.以,,,,,,,,,,,②連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③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④介詞,因⑤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率領”“帶領”⑥介詞,用⑦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用(憑)什么身份”⑧連詞,相當于“而”,表示修飾⑨介詞,可譯為“把”⑩介詞,表示“在……時候”,自我校對12.①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①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并序)》]()②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國語晉語二》)()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⑤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⑥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⑦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⑧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13.因,,,,,,,,,②介詞,趁機③介詞,“依,隨著”④介詞,趁機⑤介詞,“經(jīng)由、通過”⑥連詞,因而⑦介詞,“依照、根據(jù)”⑧副詞,“便,就”,自我校對13.①連詞,“于是”,“就”,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張衡傳》)()③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④而恥學于師(《師說》)()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⑥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⑦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⑧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14.于,,,,,,,,,②介詞,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對”③介詞,表比較,“比”④介詞,“向”⑤介詞,“對、對于”⑥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到”⑦介詞,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與、跟、同”⑧介詞,表示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相當于“被”,自我校對14.①介詞,“從”,①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③去時里正與裹頭(《兵車行》)()④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⑤吾王庶幾無疾病與(《莊暴見孟子》)()⑥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⑦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15.與,,,,,,,,②連詞,“和、同”③介詞,“替、為④等待⑤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⑥動詞,“結交,親附”⑦動詞,“給予”,自我校對15.①介詞,“和,同”,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②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④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16.則,,,,,,②連詞,表示出乎意外,發(fā)現(xiàn)了新的情況,相當于“竟”、“卻”③連詞,表承接,“就”④連詞,表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反倒”⑤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自我校對16.①連詞,表假設,“如果”,①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②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③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④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⑤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17.者,,,,,,,②代詞,用在形容詞后面,指人或事物③代詞,用在數(shù)詞后面,指代事物④助詞,用于時間詞后,表示“……時候”⑤助詞,用于判斷句,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斷⑥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自我校對17.①代詞,用于否定詞后,表示“……的話”,①作《師說》以貽之(《師說》)()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⑤頃之,煙炎張?zhí)欤ā冻啾谥畱?zhàn)》)()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⑦宋何罪之有(《公輸》)(),,18.之,,,,,,,,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③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④代詞,“事理、道理”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⑥結構助詞,相當于“的”⑦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不譯,自我校對18.①代詞,表第三人稱,“他”,指李蟠,突要點探規(guī)律,實詞推斷,高考不僅考查120個常見實詞,還考查許多陌生、疑難的實詞的含義,以及常見實詞的不常用含義。為此,既要靠平時的積累,又要靠臨場推斷,且兩者要緊密結合。推斷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斷方法,并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是應對高考文言實詞考查的重要策略。,1.對稱推斷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2.語境推斷法它主要是利用語境(句內語境和句外語境)語句連貫、相承相接的特點,其意義也是上下連貫、相承相接的特點來推斷實詞含義。這是推斷最主要的方法。,3.語法推斷法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劃分句子成分法“信義著于四海”(“信義”作主語,可判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煙波微茫信難求”(狀語,確實)“楚王貪而信張儀”(謂語,信任),(2)看搭配“輟耕之壟上”(“之”后接表地點的“壟上”,很明顯,“之”在這里只能譯成動詞“到”才能與之搭配)例如:“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伴浴弊智坝袆釉~“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4.聯(lián)想推斷法聯(lián)想推斷有課本聯(lián)想推斷和成語聯(lián)想推斷兩種。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不少成語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推斷只是推斷,不是確定;推斷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考場上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而且推斷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單一使用的,而要綜合運用。關鍵在于平時多積累,不斷提高文言文的綜合閱讀能力。并且,這些推斷方法技巧需要運用嫻熟,能內化為一種習慣,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場上“過關斬將”。,【解題步驟】第一步:還詞入句,還句入文辨析文言實詞詞義正誤的原則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忌刹捎谩斑€詞入句,還句入文”的方法進行辨析。考生在辨析實詞詞義時,可先“還詞入句”,把某個實詞的詞義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看其是否與句意相吻合。若該實詞的詞義與句意相吻合,考生再“還句入文”,判斷其詞義是否與語言環(huán)境相吻合。,第二步:四個選項,“全員”覆蓋這里所說的“‘全員’覆蓋”,是指考生在辨析實詞詞義時要對四個選項逐一進行斟酌、篩選,切勿疏忽、遺漏。考生要善于運用比較分析法,去判定選項的正誤。臨場應試時,考生切勿僅憑借語感認定其中某項似有不妥便敲定答案,而不對其他選項進行辨析。第三步:驗證答案,不可或缺文言實詞詞義辨析題,一般的考查方式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作答此類試題,考生在圈定答案之后,一定要有一個“驗證”的過程,確定此項釋義確實錯誤,才可以敲定答案。,◆◆易錯防范◆◆1.混淆古今,以今義解釋古義。2.不辨通假,以通假字為本字。3.忽略活用,未按活用類型解釋詞義。4.不分單雙,將兩單音詞誤作一個雙音詞。,虛詞推斷,1.語境推斷法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用“焉”作例子來說明。(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文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那里興起”。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那里興起”。(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的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作者所寫的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3)“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的“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的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而“圣心備焉”(《荀子勸學》)中的“焉”用在陳述句中,是語氣助詞。,2.語法分析法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再如“相如因持璧卻立”,從語法結構上分析,主語是“相如”,“持璧卻立”作謂語,由此可見,句中“因”應該是連詞,作“于是、就”解。,3.標志識別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若能記住教材中學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或東西)”;“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4.詞語替代法答題時先確認判斷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如“過于荊,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課本,我們比較熟悉,“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系,“于”相當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順,語義不變;但將“比”代替前一句的“于”,顯然講不通,前句中的“于”是“從”的意思。如果是選相同的項,該項即可排除。,5.句位分析法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詞,表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如“其李將軍之謂也”(表揣測語氣)。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藺相如)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如“爾其(語氣副詞,可要,當)無忘乃父之志”。,6.對稱分析法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修飾的連詞。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中“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趁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解題步驟】第一步:審讀題干,確定選擇答案的方向,即選擇相同還是不同的一組。第二步:首先確定課內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根據(jù)語境來推斷閱讀材料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最后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意義是否相同。第三步:綜合檢查,確定答案。,注意做高考文言虛詞選擇題,一定要把題中選項所列出的材料中的語句先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再結合所給的課內的語句進行比較,看兩句中加點的同一虛詞能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如果意義相同,再比較它們的用法(詞性)是否相同,最后根據(jù)推論,進行選擇。確定選擇答案的方向;力求讀懂文章,把握文意,弄清人物關系,準確理解題中選項列出的材料中的語句意思;結合已確定的課內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來比較驗證不同語境中的同一虛詞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易錯防范◆◆1.脫離語境,錯誤理解詞義。2.不辨用法,只著眼于意義的判斷。,信息篩選題,做文言文信息篩選題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確篩選標準后將選句代入原文比對、排除。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選項,從而確定正確答案。比對、排除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用“一析兩非”法排謬的過程?!耙晃觥本褪潜嫖鲱}干要求是直接表現(xiàn)還是間接表現(xiàn)。所謂“直接表現(xiàn)”,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所謂“間接表現(xiàn)”,就是指側面描述、作者評論等。題干未出現(xiàn)“直接表現(xiàn)”詞語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兩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標準的選句。命題者在設置錯例時往往用“張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語、所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選句時又多隱去主語。因此,解題時可先將選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語,即選句內容的發(fā)出者是誰,把那個(些)不合人物標準的選項排除掉。“非其人”的前提是題干要求選出“直接表明(現(xiàn))”的句子。,非其事,就是在滿足人物標準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條件標準。用“非其事”排除那個(些)不合條件標準的選項。這項工作最關鍵。因為命題者在設置錯例時,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語境意識的通病,故意選擇貌似正確實際上脫離語境的似是而非的選句進行干擾。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語境意識,把選句代入原文,仔細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層含意。,【解題步驟】第一步,明確題意。讀透題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第二步,準確解讀。句不離境,要在語境中對句子進行準確解讀。第三步,巧妙排除。優(yōu)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靈活地掃除障礙。解題時要注意以下方面:1.整體把握讀文時,要根據(jù)不同文體篩選信息要點。,(1)人物傳記類文章①記敘了哪些人。②主要記敘的是誰,他與其他人是什么關系。③寫了幾件事,都是什么事。④幾件事分別表現(xiàn)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2)記事散文類文章①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②事件中涉及哪些人。③人物之間的關系怎樣。④人物對事件各持什么態(tài)度。⑤事件表現(xiàn)了主要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⑥記敘的事件闡明了什么道理。,(3)寫景類散文①寫了哪些景物。②以什么順序寫的。③景物特征如何。④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4)議論類文章①對什么事情進行的議論。②主要觀點是什么。③作者或文中人物論述觀點的主要論據(jù)是什么。④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這就要求采用速讀法和跳讀法,快速確定文中的粗略信息。只有整體理解了句意、文意,才能為后面的選擇掃清障礙。,2.三點審查這是做選擇題時必須堅持的。一審是“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表現(xiàn)”與“結果”,“全部”與“分別”等詞語;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中所說的性質特點。◆◆易錯防范◆◆1.不統(tǒng)攬全文,總體把握。2.不審清題干,理解選項。,分析概括題,分析概括題是文言文閱讀的關鍵題,其選項多是命題者對原文進行的翻譯、轉述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命題者有意識地設置錯誤干擾,讓考生進行判斷。而比對法則是對付它的較好的方法之一,其實質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仔細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它與原文意思是否一致,進而識破命題者的干擾之處。那么,比對、分析什么內容呢?主要應在時間、地點、人物、細節(jié)、信息有無和因果關系等方面比對、分析。,一、比對時間:命題者常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故意顛倒、搞錯。這時,要特別關注選項中的時間詞,并與原文比對,看看時間是否有誤。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2010山東)于是庶吉士劉公之綸、金公聲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勞以溫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劉公為協(xié)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為參軍,而甫為京營副總兵。第12題選項C:申甫到京師后屢遭挫折,后得到劉之綸、金聲等人的舉薦,被皇帝召見后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答案比對選項與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申甫是在感動后才被授予京營副總兵,而不是在授予京營副總兵后才感動。授予官職的時間弄錯了。,二、比對地點: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命題者“地點概括錯誤”的陷阱。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2.天保三年,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眾萬余人,謀襲盱眙。三軍咸懼。韶(指傳主段韶)謂諸將曰:“霸先等智小謀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內有離心,諸君不足憂,吾揣之熟矣?!蹦俗詫⒉津T數(shù)千人倍道赴涇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軍卒至,望旗奔北。選項:段韶擅長統(tǒng)眾,面對敵人的侵擾時,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氣。涇州一戰(zhàn),段韶親自率領步兵騎兵幾千人突襲,尹思令敗逃。答案地點有誤?!皼苤菀粦?zhàn)”應為“盱眙一戰(zhàn)”。,三、比對人物:看看選項中有無張冠李戴的命題陷阱。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3.(2012廣東)道光五年,調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指傳主陶澍)毅然以身任,親赴上海,籌雇商船。第8題選項C:道光五年,在漕運受阻的時候,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替漕運。答案選項錯誤,張冠李戴,“首先倡導以海運代替漕運”的是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而非陶澍。,四、比對關鍵細節(jié):命題者對原文關鍵細節(jié)(關鍵詞語)故意錯解以迷惑考生。這種方式正成為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錯誤極其細微,故要認真、細心比對。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4.(2012北京)平陽耿子廉械逮至京師,其妻孕將育,眾拒門不納,妻臥草中以號。疑問故,歸謂婦曰:“人孰無緩急,安能以室廬自隨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為風露所感,則母子俱死。吾寧舍之而受禍,何忍死其母子!”俾婦邀以歸,產(chǎn)一男子。疑命婦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辭去,不取其報。,第9題選項C:李疑不顧自己可能受禍,堅持照顧一位孕婦,但此人卻不知感恩。答案關鍵細節(jié)有誤。原文“不取其報”指的是李疑不要婦人的報答,而不是“此人卻不知感恩”。,五、比對添加內容:看是否無中生有,或者于文無據(jù)。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5.(2011廣東)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不少諱,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第8題選項D: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諱那段行竊經(jīng)歷,他讓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答案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jù))?!八屓颂嵝炎约?,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沒有依據(jù)。,六、比對句間因果關系:看看有無強加因果或因果不當?shù)拿}陷阱。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6.(2012四川)(賀欽)晚更好《易》,究心象數(shù),手不釋卷,大臣薦引相屬,終不起。少嘗隱居醫(yī)無閭山,因以醫(yī)閭自號,人遂稱為醫(yī)閭先生。第10題選項D:賀欽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輕時曾隱居學醫(yī),大家稱他醫(yī)閭先生。答案因果不當。原文意思是賀欽以醫(yī)閭自稱,人們才把他稱為醫(yī)閭先生,賀欽隱居醫(yī)無閭山,并非學醫(yī)。,【解題步驟】(1)要理解文章內容,抓住人、物、時、地、事、理六要素回歸原文。(2)要細讀選項,將總體認識和細節(jié)分析結合起來對比閱讀。(3)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找出其中的差異。,注意分析綜合題“重對應”在答題時,我們主要注意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把它們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主要是:①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②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③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④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⑤憑空添加,無中生有;⑥強加因果關系。要注意文中的代詞、表修飾的詞以及重要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人物語言等。特別要注意,選項中一般都會有對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轉述。注意一點,信息轉述時可能會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變化,判斷正誤就要辨析這種變化是否合理。若僅僅是相同意思上的說法的改變,其表述也是正確的;如果是意思發(fā)生了變化,那么表述就是錯誤的。,◆◆易錯防范◆◆1.張冠李戴,混淆人物的言行。2.顛三倒四,混淆事件的因果關系。3.不辨時地,內容錯位。4.先入為主,囿于成見。,文言文翻譯,高考文言翻譯常見的八種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例: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這里除了“予”“左遷”之外,都可保留不譯。,2.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去替換古代的說法。例: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將”換成“率領”,“并”換成“合”,“逆”換成“迎擊”。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瑰”換成“珍貴”,“觀”換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難”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譯。此句譯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4.刪略法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例如: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句中的“之”是個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張良曰:“謹諾?!保ā而欓T宴》)句中的“謹”表謙稱,可不譯。,5.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語,還省略了謂語,翻譯時必須補出。本句可譯為:“不行,(那些人)只是沒(跑)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6.調序法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成倒裝句,應先調整成合乎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句序后再翻譯。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這是一個狀語后置句,翻譯時應該把狀語調整到它們應在的位置上,可譯為:“原因是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有的擴大或縮小了,有的已發(fā)生了轉移,這時翻譯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語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兒女”。,8.轉述法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使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例: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古代大臣上朝時將笏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N,插。紳,帶。雄州霧列,俊采星馳。(《滕王閣序》)“霧”“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霧一樣”“像星一樣”。,【解題步驟】第一步,左顧右盼,通句意準確翻譯句中重要詞語的前提是“通句意”?!巴ň湟狻?,即大體通曉要求翻譯語句的意義;“左顧右盼”是“通句意”的具體方法,即根據(jù)“句不離段”的原則,將句子置于段中,根據(jù)語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內、句外的各種關系等。,第二步,查找標志,識句式“識句式”,即認識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譯時進行恰當?shù)霓D換?!白R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標志。一是固定句式的標志詞,如“奈……何”表示疑問,“……孰與……”表示比較,“何……為”表示反問等;二是特殊句式的標志詞,如“……者,……也”表示判斷,“……為……所”表示被動,“……見……”“……唯……是”表賓語前置等。,第三步,明察活用,補省略詞類活用、省略成分的發(fā)現(xiàn),這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理順句子的結構來解決。主、謂、賓、定、狀、補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因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類型的詞語充當,當考生發(fā)現(xiàn)某個位置上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不同時,就可以從詞類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本來是名詞,這里兩個名詞連用,就可以確認第一個“使”活用為動詞了,翻譯成“派遣”。,第四步,圈點關鍵,細對譯“關鍵”指文言文句子的關鍵詞,一句當中也就兩三個詞語,它對表達句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能是動詞謂語,也可能是謂語的修飾語(副詞、形容詞)等。這類詞語,或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或是偏義復詞、通假字等,是翻譯的關鍵點,也往往是高考評分的得分點。因此,動筆翻譯之前,考生要把這些關鍵詞在試卷上圈點出來,根據(jù)“詞不離句”的原則,認真準確地翻譯。,第五步,合理推斷,破疑難翻譯的過程當中,還可能會遇到較生疏的多義詞、古今異義、含有比喻意義的詞,涉及古代禮俗的詞等,則需要我們根據(jù)語境(上下文語句之間的關系、所寫事件的前因后果、所寫人物之間的關系等)或相關的知識積累(詞匯、語法、修辭、禮俗),進行合理推斷,破解這些翻譯中的難點。注意1.翻譯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2.翻譯標準——信、達、雅,◆◆易錯防范◆◆1.不能正確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2.不能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3.看不清上下文的意思和關系。,文言文斷句,文言文斷句是文言文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較翻譯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斷句有以下方法。1.借助名詞斷句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要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后再考慮:什么人,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為突破口,斷句就比較容易了。如: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句中共有三個名詞:湖陽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陽公主剛死了丈夫,帝要為她物色一個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斷句: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2.借助動詞斷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謂”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如: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為了意思更清晰明確,我們給這段文字加上標點,加標點符號處即斷句處?;蛑^:“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3.借助虛詞斷句文言文中的虛詞用法較多。如“蓋”“夫”“其”等發(fā)語詞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語氣詞常放在句尾,“之”“以”“則”“而”等助詞、連詞、介詞常放在句中,掌握了這些詞的用法,會更好地幫助我們斷句。如: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斷句: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4.借助成分斷句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如: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斷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5.借助固定結構斷句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結構,如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等。這些句式可以作為我們斷句的切入點。如: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斷句: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6.借助對稱性斷句古人寫文章非常注重語句的整齊對稱,行文中常用字數(shù)相同的結構。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斷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7.借助修辭手法斷句文言文中經(jīng)常使用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手法,掌握這一特點,對句讀也有幫助。如: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斷句: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對偶)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斷句: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景-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語文 專題10 文言文閱讀課件 高考 語文 專題 10 文言文 閱讀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hcyjhs8.com/p-3174822.html